秀中医文章分享: 又到了春季鼻炎过敏鼻炎高发的季节!!! 鼻炎鼻窦炎过敏鼻炎的症状: 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分为过敏性鼻炎和非过敏性鼻炎两种类型。无论是哪种类型,鼻炎都可能带来一定的痛苦和不适。以下是一些可能与鼻炎相关的痛苦: 鼻塞和流涕:鼻炎患者常常经历鼻塞和流涕,这会导致呼吸困难、嗓子干燥、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 打喷嚏:过敏性鼻炎患者通常会经历频繁的打喷嚏,这可能会引发头痛或面部不适。 鼻腔瘙痒和刺激感:鼻炎患者可能会感到鼻腔瘙痒和刺激感,这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和焦虑。 嗅觉和味觉受损:由于鼻腔受到炎症和充血的影响,鼻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嗅觉和味觉减退或丧失的情况。 面部压力和疼痛:鼻腔充血和鼻窦炎可能导致面部压力感和疼痛,尤其是在额部、颧骨和眼周区域。 影响生活质量:鼻炎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如影响工作效率、社交活动以及睡眠质量。 情绪问题:长期的鼻炎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特别是当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 诸多痛苦, 只有得过的人才有深刻的体验。 中医如何诊断和治疗鼻炎,鼻窦炎和过敏鼻炎? 过敏性鼻炎在中医理论中通常被归类为“鼻窦炎”或“鼻病”范畴,中医认为它与人体的气血、津液、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以下是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理论解释和治疗原理: 风邪侵袭:中医认为,过敏鼻炎的发病与外界的“风邪”侵袭有关。风邪是一种外邪,容易引发鼻部组织的炎症反应。 脾虚湿盛: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气虚弱,容易导致湿邪内生,从而影响鼻部的正常功能,引发鼻炎。 肺失宣降:肺主宣发,如果肺气失宣降,会导致鼻部气机不畅,易受外邪侵袭,从而引发过敏鼻炎。 肝郁气滞:中医认为情绪不畅、情志郁结会导致肝气郁滞,肝主疏泄,如果肝气郁滞,会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影响鼻部的正常功能。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过敏鼻炎的原则通常包括调整体内的气血津液,平衡脏腑功能,以及清除体内的湿邪、痰浊、风邪等外邪。治疗手段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拔罐等方法,以及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春季和秋季的鼻炎过敏鼻炎特点稍有区别, 这跟五运六气对身体的影响有关,但本源都有基本相同的病理。鼻炎的本质是正气不足,无力祛邪。脾肺受寒,春季往往还伴随肝气升发太过的问题。 其实鼻炎鼻窦炎过敏鼻炎不难防治。 如果只是打喷嚏, 比较轻, 都可以自己防治。 热敷肚子和后背 (大椎,风池,风门,肺俞),一般在5-10分钟就可以缓解。我老公以前不信中医,去看西医, 给他过敏药等, 有几年一到春天就有,不是很严重, 就以打喷嚏为主。 也不接受针灸,也不爱艾灸。 近来几年我有更多时间在家,他一打喷嚏,我立马给他微波炉打我们自己的中药热敷袋, 每次,不到5分钟,全部搞定。 现在也不再用西药, 也很少发生了。 他说是他锻炼好的。 所以, 中医说的几不治就含他这样的人在内。不过, 嘴硬归嘴硬, 我相信他每次都有感觉的。 你们下次试试我说的方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 很简单有效,无论大人小孩。 但如果时间久了,或饮食等各方面注意不够, 造成鼻腔内严重堵塞, 最好艾灸加别的中医调理方式, 并请医师给出专业饮食及生活习惯的建议。 我们灸馆很多鼻炎是治疗别的问题时,顺带着艾灸好的。 有的灸半小时, […]
常见问题
【功效】 調和營衛,氣血雙補。 【主治】 氣血兩虛致面色蒼白或萎黃無華、頭暈目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食慾不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婦人胎產崩漏,氣血俱虛者。 【方義】 本方所治之證多由病後失調或久病失治,或因失血過多以致氣血兩虛。方中人參、熟地甘溫益氣補血為君;白朮、茯苓健脾化濕,助人參益氣補脾;當歸、白芍、養血和營,助熟地補益陰血,共為臣藥;佐以川芎活血行氣、炙甘草和中益氣,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共奏益氣補血之功。 【辨證要點】 面色萎黃。 頭暈目眩。 倦怠。 舌淡苔白。 脈虛弱或虛大無力。 【加減】 腰骨痠痛:加牛膝、杜仲。 納呆:加山藥、山查、麥芽、芡實。 血虛頭痛:加蔓荊子、藁本。 調經:加益母草。 習慣性流產:加砂仁、紫蘇。 瘡口不收:加肉桂、黃耆名曰十全大補湯。 胎動不安:加黃耆、續斷、黃芩、砂仁。 【注意禁忌】 脾胃虛甚者慎用,或可配伍理氣健脾、消食化滯之品。 【現代應用】 本方補血,增強免疫功能。用於諸病後衰弱、貧血、婦人腰痛、月經不調、血道症、產後調補、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斑禿等。 Source Drug standards issued by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Size 200g Composition 當歸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熟地黃 Radix Rehmanniae Praeparata 炒白朮 […]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会逐渐下降,此时很容易被某些疾病找上门来,比如心脑血管疾病,而脑血栓则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很多中老年人都饱受该疾病的困扰。 正所谓“病从口入”,其实很多疾病都是由于饮食不当导致的,脑血栓也是如此,如果日常的饮食结构不合理,会会增加脑血栓的形成几率,因此,想要预防该疾病,首先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 脑血栓的前兆表现 ① 舌头麻木,大约有25%的患者脑血栓爆发前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称为小中风,症状包括发病前一天出现短暂的言语障碍,比如说话不利索不灵活,所以,当发现自己的舌头时常麻木的时候,千万要警惕。 ② 突然眩晕,在清晨起床疲劳,洗澡后若一到两天反复出现五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③ 剧烈头痛,脑血栓,会导致机体突然患上剧烈头痛,严重的还会伴有抽搐,昏迷,嗜睡。 ④ 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 ⑤ 鼻出血,鼻出血是脑血栓的危险信号之一。 ⑥ 血压异常。 血栓“大户”被揪出,是肥肉的5倍,医生:常吃,血管或许扛不住 1. 高脂食物 动物内脏,比如猪肝、猪心、猪肺等,还有汉堡、烧烤等食物,以及一些膨化食品,此类食物容易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进而导致脑血管进一步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形成、加重脑血栓。 2. 高盐食物 一般脑血栓患者都伴有高血压疾病,需限制盐的摄入量,此类食物包括午餐肉、咸菜、腊肠等,高盐饮食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血管脆性,长期高血压容易引起脑血管动脉硬化堵塞,引发、加重脑血栓。 3. 高糖食物 如果脑血栓患者伴有糖尿病,还需限制糖及热量摄入,比如香蕉、椰子、百香果、巧克力、奶油蛋糕等,高糖饮食容易导致体内糖代谢紊乱,引起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导致血管壁管腔狭窄,加重病情。 4. 高嘌呤食物 如豆制品、海鲜、啤酒等,此类食物过量摄入容易导致尿酸升高,一方面容易形成痛风,另一方面尿酸高也是脑血栓的危险因素之一,从而可能导致脑血栓进一步发展。 5. 腌制食物 脑梗塞患者应当禁食一些腌制食品,比如咸菜、豆腐乳等,因为这些腌制食品当中含盐量较多,会对脑梗造成不良影响,应当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有利于预防高血压。 远离血栓运动——抬脚运动 我们脚上有一个化血栓的开关,怎样才能打开这个开关呢?只需一个小动作,那就是抬脚。抬脚在医学上有个专用名词叫“踝泵练习”。 踝泵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退下肢肿胀,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包括下面3个步骤: ★ 跖屈 平躺或坐位于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吸气,缓缓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位置时保持5~10秒,呼气,再慢慢放下,休息片刻。 ★ 背伸 平躺或坐位于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吸气,慢慢绷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下,至最大位置时保持5~10秒,呼气,再慢慢放下,休息片刻。跖屈和背伸可以连贯做,中间不做停顿。 ★ 环绕 平躺或坐位于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吸气,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360度环绕,尽量保持动作幅度最大。 如果身体出现问题,请试试传统中医中药艾灸针灸吧。 请到秀中医艾灸馆专业调治。 网址: http://www.gtapainrehab.ca/ 预约电话: 416-800-7417 地址: […]
中医养生理论告诉我们,其实熬夜对肝脏的伤害是最大的,每天晚上的11点到凌晨两点,是肝脏排毒的时间。因为肝脏是我们身体里唯一的解毒器官,平常吃进嘴里的食物,肝脏要把有毒的部分全部留下来,进行解毒,分解,再排除体外,而晚上是肝脏集中精力的“工作时间”,正常排毒是需要在熟睡中进行。 但是,熬夜让肝脏无法完成毒素的排泄,导致新鲜气血无法生成,长此以往,肝脏养不足血,已经受损的肝细胞难以修复反而加剧恶化,对身体就会造成很大伤害。久而久之,不仅会皮肤粗糙、容易疲劳、倦怠、常感口苦咽干、火气大,而且肝脏解毒功能也会因此受损,使得体内毒素在血液中含量大大增加。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肝脏受到损伤,全身健康都将受到威胁。再比如,女性长期熬夜会导致月经紊乱;儿童长期熬夜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一系列成长问题;肠胃不好、有肝病的人熬夜,会加重病情,病情严重还会反过来影响睡眠质量,导致肠胃、肝脏健康进一步恶化。 艾灸6个穴位补肝 艾灸疗法是用艾绒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烧灼或熏烤体表穴位或患部,使局部产生温热或轻度灼痛的刺激,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对外界的影响不仅有被动的适应能力,也有主动的调节能力。人体的这种适应与调节能力称之为“正气”,它是决定人体是否健康的内在因素,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要想避免人体遭受各种邪气阴寒的侵害,就必须增强机体“正气”。 艾灸作为千年传承的养生方式,必然成为增强“正气”的第一选择。闲暇的时候点一株艾,馨香飘来,人也变得神清气爽。接下来分享几个补肝的重要穴位,有事没事灸一灸,守护我们的肝脏健康。 1、太冲穴 太冲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出自《灵枢》,足厥阴肝经的第3个穴位。该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摩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 太冲穴是肝经气血运行的根源所在,经常对其进行艾灸,可以激发肝经的原气,促进肝经气血的运行,以此来补肝养肝。再者,肝主经络,经常艾灸可以改善季肝血不足,改善四肢无力。 2、三阴交 三阴交出自《针炙甲乙经》,是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故名。穴在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 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三阴交穴是脾经的穴,但是肝经也从这儿通过。为什么叫“三阴交”呢?因为“肝脾肾”3条阴经都从这儿通过。所以三阴交穴虽然是脾经的穴位,它也能治如慢性肝炎、肝功能弱等肝病。 对三阴交进行艾灸,可以引火下行。春季内脏容易气血不足,阳气外散,消化功能差,如果对足三里进行艾灸,可调节脾胃,调肝补肾,还可安神帮助睡眠。 3、大敦穴 出《灵枢·本输》。别名水泉、大顺。一说“足大指爪甲根后四分节前”(《针灸集成》)。敦,厚也。在足大趾端,喻其趾端敦厚;又穴当厥阴之初,厥阴根于大敦,穴处脉气聚结至博至厚,故称为大敦。正坐伸足或仰卧位,从拇趾趾甲外侧缘与基底部各作一线,于交点处取穴。 大敦穴是肝经的井穴;,中医讲肝藏血,所以肝经上的大敦穴能治疗出血症,且主要是下焦出血,像崩漏、月经过多等。刺激大敦穴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是灸法。 大敦穴是足厥阴肝经的首穴,是肝经经水发出的穴点。该穴对于肝经经络出现的疾病以及肝脏本身发生的疾病都具有治疗作用。如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阴缩、阴中痛等。经常艾灸大敦穴,具有保健肝经的作用。 4、行间穴: 行,循行,穴在第1、第2趾趾间缝纹端,喻脉气行于两趾之间,而入本穴,故名行间。“行间穴”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艾灸行间穴对于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很有帮助,比较适合肝郁气滞或肝火旺的人。脸色发黄的女性经常艾灸这个穴位,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对于肝病患者来说,艾灸行间穴虽然不能根治肝病,却能疏通肝经,调畅气血,改善肝功能,对于缓解病情具有很好的作用。 5、期门穴 期门穴位于乳头正下方,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期门穴属于足厥阴肝经;也是肝的募穴,是肝经、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和胃、化痰消积之效。 期门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募穴,相当于肝的幕僚,肝遇到麻烦了,它就会站出来帮“将军之官”排忧解难。期门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特定穴位,由于该穴与脏腑比较接近,所以常用来治疗各类脏腑疾病。每天艾灸10-15分钟,是疏泄肝胆的首选方法。 6、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相信很多朋友都会被鼻炎困扰,每天打喷嚏流鼻涕成为了一个“死循环”。那么鼻炎真的像很多人所说的不可治愈吗?不是的,鼻炎可以通过长期坚持艾灸来从根部进行治疗。 鼻炎通常两大类,一种是过敏性鼻炎,一种是慢性鼻窦炎。 过敏性鼻炎,可见经常打喷嚏、遇风、遇刺激气味,则打喷嚏不停、流清鼻涕,容易出现荨麻疹、湿疹等,这是一种肺气虚、鼻窍不通所导致的,中药治疗宣肺通窍、补肺气,艾灸可以选择背部的大椎穴、肺俞穴,胸部的膻中穴,下肢的足三里穴,同时可以按摩迎香穴。 鼻窦炎患者可见鼻塞、呼吸不畅、鼻涕黄绿色,头痛、口气重,口干口苦,大便干结,治疗时以清肺化痰、通鼻窍,可以艾灸丰隆穴、肺俞穴、大椎穴,按摩百会穴、迎香穴等。 鼻炎的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肺,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窍,肺气虚寒者很容易患的鼻炎。 第二个是肾脏,肺肾两虚者,很容易患的鼻炎。 而艾灸可以温散寒气、活血行气、温通经络、调和阴阳等,对鼻炎是有好处的。 鼻炎艾灸穴位:迎香穴、印堂穴、攒竹穴、阳白穴、肺俞穴、太阳穴。1、迎香 迎香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此腧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鼻塞、鼽衄、口歪,胆道蛔虫等病症。 2、印堂 两眉间为印堂。印堂,是一个人精气元神聚集的地方,即我们的额头。 3、攒竹 攒竹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攒竹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可吸热生气。4、肺俞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鼻塞,骨蒸潮热,盗汗等。5、阳白 阳白,人体的一个穴位。足少阳胆经穴。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疏风清热,清头明目。6、太阳 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主治头痛、偏头痛、缓解疲劳、牙痛等疾病。 治疗鼻炎是一个长效的过程,艾灸对于治疗鼻炎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治疗加巩固疗效,所以鼻炎患者,特别是慢性鼻炎患者,更应该对艾灸疗法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体寒是很多女性以及身体虚弱的朋友会有的问题,对于体寒的人来说,冬季总是冰凉的手脚是非常难受的。你们知道吗?体寒其实是可以通过艾灸来调理的。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体寒艾灸哪里、体寒吃什么以及体寒的症状有哪些。 体寒艾灸哪里? 体寒艾灸大椎穴 穴位:大椎穴是人体最大的穴位,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 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此外,大椎穴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2. 体寒艾灸足三里穴 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作用: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主治疾病为: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足三里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此外,还可以用来防止老花眼、中风、治疗高血脂症等。 3. 体寒艾灸关元穴 穴位: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可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作用:关元穴具有温肾阳、补虚,壮阳的作用。 主治疾病为:元气亏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男科疾病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各种妇科疾病;下焦疾病如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 4. 体寒艾灸神阙穴 位置:神阙,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 作用:艾灸神阙穴,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主治疾病为: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 体寒的主要艾灸穴位就给大家讲到这里了,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讲讲体寒吃什么食物比较好。 体寒吃什么? 根茎类 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人怕冷与机体无机盐缺乏有关。藕、胡萝卜、百合、山芋、青菜、大白菜等含有丰富的无机盐,这类食物不妨与其他食品掺杂食用。 2. 含碘食物 海带、紫菜、海盐、发菜、海蜇、蛤蜊、大白菜、菠菜、玉米等含碘食物可以促进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 含碘食物,不仅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对于一些疾病的预防以及缓解高血压等症状,都是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3. 红豆 中医认为红豆豆性平味甘酸,无毒。有滋补强壮,健脾养胃,利水除湿,和气排脓,通乳汁的功能。红豆富含维他命B1、B2、蛋白质及多种矿物质,有滋补强壮、健脾养胃的作用。能清心火,也能补心血,同时又富含铁质,能行气补血,非常适合暖身驱寒气。 哪些症状的出现代表着体寒呢?体寒的具体表现都有哪些?我们一起接着看一下。 体寒的症状 1、轻度体寒的症状 如果是身体的体质出现虚且寒的情况,那么身体主要表现为怕冷以及手脚冰凉;脸色毫无血色并且比较的暗淡;身体容易感觉到疲倦伴随有各个关节位置出现酸痛症状;如果患有感冒那么恢复的时间需要比较长;女性在每个月月经到来的时候痛经情况非常的严重并且腹部有坠感;晚上的睡眠质量也非常的差并且很容易就会被惊醒。 2、中度体寒的症状 如果是身体出现了中度体寒的情况,那么身体的具体症状则是表现为:皮肤变得更加的干燥,同时容易皲裂或者是干裂;女性的生理期变得紊乱,如果天气比较冷还有可能出现月经量减少或者是时间推迟;患者的脚部血液循环变差,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后脚跟容易干裂;中度患者表现的更爱吃一些冷食,例如水果以及冰淇淋等;经常出现便秘,并且长感觉到腹胀;患者的口腔也很容易发炎,并且常患有口疮。 3、重度体寒的症状 重度体寒患者的症状如下:患者的下半身水肿的非常厉害;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感觉手脚发麻;肠胃经常出现胀气,很不舒服;睡一觉发现自己仍旧是手脚冰凉,怎么捂住都不热;尿频尿急的症状加重;平时身体经常感觉到疲倦,四肢也是感觉发酸,很没有精神。重度体寒对于身体的伤害非常的大,所以最好能够立即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治疗。 结语:体寒时,可以艾灸大椎穴、足三里或者是关元穴等,都是非常好的缓解体寒的方法。日常吃些红豆、含碘食物或者山芋等根茎食物,对于体寒的朋友也是非常好的选择。若是出现下半身水肿或者是睡醒之后手脚还是冰凉的重度体寒症状,最好及时就医。 – […]
在中医院里,夏天是做艾灸最多的季节,艾灸期间不宜见风,也不可吹空调。所以艾灸室一到夏天就是不开风扇不吹空调,自然通凉,烟雾缭绕,患者也会出汗。所以就有很多患者问了,夏天都这么热了,还不能开空调吹风扇,灸一下就会满身出汗,那为什么会是宜灸的季节呢? 也确实,时间进入到夏天以后,气温也是节节高升,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到了中午或者下午出门多走几步路就会出汗的地步了。在这样的一个炎热的天气进行艾灸,不吹风扇不开空调,着实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只灸一会儿可能就会开始出汗了。 虽然会热得很难受,但夏天也是最适宜艾灸的季节,原因有以下几种。 1.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人们普遍穿着轻薄凉爽,不似其他三季般厚重笨拙,可以很轻松的卷起衣服开始艾灸,毕竟艾灸还是要直接对着皮肤灸疗效最好。因为天气热,皮肤对温度的感知会更加敏感,可以防止灸伤。 2.夏季天气潮湿炎热,腠理疏松,此时艾灸,药力能够更轻易的到达病变之所,发挥出更好的功效。 3.艾灸可以温阳散寒,行气通络,最擅补益阳气;夏天为一年四季中的阳中之阳,阳气最盛,在夏天进行艾灸,二者结合,补益阳气之力巨大,温补效果极佳。 4.冬病夏治也是夏天适宜艾灸的一个重要原因。 夏天为四季之太阳,而人法自然,所以不仅大自然阳气处于最盛的时候,人体中的阳气也是在一年中最盛之时。阳盛而阴不变,体内的寒凝在此时就比较容易消解,再佐以温阳效果极佳的艾灸,温里散寒,活血通络,治病效果大增。 在夏天适宜用艾灸治疗的疾病极多。可以治疗慢性病,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病等。可以治疗女性疾病,痛经,经闭,月经不调等。可以缓解关节类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等。 艾灸还可以治疗急症,呕吐,腹痛,泄泻,虚脱,晕厥,休克等。治疗脏器下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 艾灸的时候有很多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在家中自助灸的人群要尤为注意。 艾灸有一些不适宜灸的位置。面部,颜面对人最为重要,皮肤柔嫩,直接把握不好温度的话,很容易烫伤皮肤,形成瘢痕,有碍形象,所以通常不建议灸。心脏,动静脉血管这些关键部位为防造成伤害,不灸。孕妇的腰腹部是关键部位,贸然施灸恐生不测,未免发生什么意外,不灸。人体的隐私部位,不灸。 艾灸有很多的好处,强身健体,温里散寒,补益阳气。但是艾灸也有不宜灸的病症,热证,传染,抽搐,衰竭这些都不施灸。 -转摘自百度“健康养生plus”,如侵权请告知。
口臭是每个人都难以启齿的问题,口臭的患病率有将近28%之高,也就是说100个人就有28人会有口臭,口臭一般是因为胃湿引起的,也有一些心火旺的类型口臭,肠胃湿热都可引起口臭,其次还有口腔炎症等,那么口臭如何艾灸?艾灸对于口臭有效吗? 口臭的证型分析及灸治方案 1、心火旺: (1)临床表现: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2)灸治方案:劳宫、曲池、天枢、太溪。 2、胃强脾弱: (1)临床表现:胃强脾弱,能食而运化不足,胃气上泛而出于口,可表现为寒湿证:畏寒,便溏,喜热饮,舌体胖大,边有齿痕,亦可表现为湿热证:口干喜冷饮,多梦,大便秘结,舌苔黄腻。临床上大多口臭为此类型。 (2)灸治方案:寒湿证,脾俞、命门、左阳池、中脘、足三里;湿热证,胃俞、腰俞、中脘、天枢、足三里。 3、肝胆火旺: (1)临床表现:易怒,易躁,头目胀痛,舌红苔黄,脉弦。 (2)灸治方案:肝俞、胆俞、中脘、足三里、太冲。 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功用: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消肿止痒。主治: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证,口疮,口臭,鹅掌风。 由此可以推论患者王某所患口臭应为,心火旺,口干苦,或伴有小便黄、大便干等,因而独取劳宫一穴,取其清心泄热之效,即治愈。 临床感言 艾灸治疗口臭却有明显效果,很多刚开始来治疗的人并未说自己有口臭,而是治疗一段时间后,随着病情的改善,病人会很惊奇的发现患了多年的口臭好了。由此可见,不能见病治病,而应综合调理,身体调和,阴阳平衡了,很多症状就消失了。 -转摘自搜狐,如侵权请告知。
人到了一定年纪很容易这疼那疼,尤其是肩、膝等关节部位。 关节痛在中医学中一般被归为“痹症”范畴。“痹”即闭阻不通。 人过中年后血气渐衰,关节也开始出现老化,很容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脉闭阻,引起关节疼痛。 秋冬时节,因为寒冷(特别是持续受凉和巨大的温度反差),会导致肌肉和血管收缩,从而引起关节疼痛。 所以在秋冬季节,关节疼痛的人群明显增多。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表面上,关节疼痛给我们的最突出的感觉只是痛。 而本质上,“痛则不通”——经络不通了、堵塞了,才会引起关节疼痛。 艾灸产生作用的途径有两个: ①靠燃烧时产生的渗透性超强的短红外射线来温通经络,融化堵塞、运化寒湿; ②靠艾烟、艾油里的艾叶精油物质,它能渗透进我们的经络,通十二经脉、散寒除湿。 这两个途径都能疏通经络,都对防治关节疼痛大有用处——“通则不痛”——经络通畅了,於堵化解了,自然就不会痛了。 艾灸袪风散寒除湿,可谓是风湿的天敌。 同时借助艾灸补肾、健脾的扶正作用,可以调动机体增加元气的补益,发挥其治疗效应,在“扶正”与“袪邪”的同时,达到标本兼顾。 艾灸可温经通络、祛瘀散寒,不仅可以缓解局部的关节疼痛,用艾灸治疗特定的穴位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 配穴:膝眼、阴陵泉、阳陵泉、疼痛点,以上穴位循环灸。 膝 眼 【定位】: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阴 陵 泉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阳 陵 泉【定位】: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做好日常保养,及时增添衣物,养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适量运动,坚持艾灸,一般的关节疼痛都会很快痊愈的。 治疗疾病不能着急,慢慢来,只要功夫下到了,相信用不了多久,你的疾病一定会有改善或痊愈。 -转摘自搜狐,如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