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发现,一般人自35岁之后,身体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各种疾病开始显露出来,尤其是骨质疏松症,更是非常普遍。骨质疏松会引发骨头酸痛、骨脆骨折。那么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病呢?专业骨科医生称,可以用艾灸来预防骨质疏松。 一、中医如何认识骨质疏松? 中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归属为“骨痿”、“骨痹”等范畴。 骨痿主要指的是腰背不举,骨枯而髓减,是一种虚证的表现; 骨痹指的是全身骨关节疼痛,四肢沉重,更多的是一种虚实夹杂的表现。 中医的理论是肝主精、肾主骨、脾主四肢肌肉,所以中医将骨质疏松分为肾阳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四种证型。 二、如何区分骨质疏松的不同证型? 肾阳虚型 腰背冷痛,酸软乏力;畏寒喜暖,遇冷加重,小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沉迟。 脾肾阳虚型 腰膝冷痛,食少便溏;畏寒喜暖,腹胀,面色萎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肝肾阴虚型 腰膝酸痛,手足心热;两目干涩,眩晕耳鸣,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气滞血瘀型 骨节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多有外伤,舌质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弦。 三、骨质疏松症有什么症状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四、中医有哪些健骨良方? 1、饮食预防法 中医讲药食同源,根据不同症状,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补健骨。 补肾阳食用乌鸡、海参、羊肉、龙眼、韭菜、生姜等食物; 疏肝养肝我们食用银耳、黑豆、猪肝等食物; 健脾胃食用薏仁、山楂、山药、牛肉等食物。 2、艾灸调理: 中医认为肾主骨、藏精,骨的生长、发育、强弱与肾精关系最为密切,若肾精耗损,则骨髓生化无源,以致髓不养骨,骨质丢失。艾灸具有调和阴阳、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功能,能够调整和改善脏腑功能。现代研究表明,艾灸能有效地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纠正激素的紊乱状态,平衡钙磷的代谢,从而从根本上改善骨质疏松的程度。在治疗上,强调艾灸治疗骨质疏松症要遵循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肾虚是骨质疏松症最根本的因素,应从补肾着眼,针对骨质疏松症常见的腰背痛、骨痛等症状选用适当的穴位,标本兼治。 从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体重较重患者与体重较轻患者相比,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降低,推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不但责之于肾,还与脾胃密切相关。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濡养,因此人体肌肉的丰满强健和消瘦痿弱与脾之运化功能息息相关,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气输送营养。因此,健脾和胃法亦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治疗上主张采用健脾补肾俞穴(足三里、三阴交、关元、肾俞、太溪)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取穴: 肾精不足则无以生髓,则病髓枯;髓枯无以养骨,则病骨痿;骨痿则筋不能任用,则病筋软。故治疗骨质疏松可取髓会悬钟穴,骨会大杼穴及筋会阳陵泉。 灸大杼穴 大杼穴: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灸阳陵泉穴、足三里穴 阳陵泉穴:阳陵泉穴位于膝盖外侧下方1寸(大拇指横宽)处的凹陷中,左右各有一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左右腿各一。 灸悬钟穴、太溪穴、三阴交穴 悬钟穴:属于足少阳胆经。定位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三阴交穴: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左右腿各一。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测对称,各一个。 灸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肚挤下方3寸(4横指宽)处 灸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骨的代谢周期较长,一般而言,整个骨的重建过程持续约3~4个月,且该时只有70%的骨基质矿化,完全矿化还须4个月左右的时间。故整个灸疗过程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为防止穴位疲劳性,可在治疗期间适当休息几次或采用两组穴位交替治疗。 如果身体出现问题,请试试传统中医中药艾灸针灸吧。 请到秀中医艾灸馆专业调治。 网址: http://www.gtapainrehab.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