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女九痔”的说法。有研究称女性的发病率为67%,男性的发病率为53.9%。所以这一说法是有依据的。 在知乎上看了一个帖子,一个哥们得了痔疮,后来做手术的进程具体记录了下来。他不知道自个有痔疮,是在一次体检中发现的。没啥表现就没管,后来到广西出差,吃狗肉和辣椒太多,然后痔疮严峻发生,脱肛加肛门外翻,非常苦楚。后来没办法就跑到医院做手术切除,结果手术后更苦楚,住院七天,每一次换药都像把肛门撕裂了。做完手术排便,每一次都是一次生死考验。 痔疮手术会复发? 一般医生是不会轻易建议中青年患者做痔疮手术的,“因为手术除了有风险以外,也只能管得到二三十年,然后就会有几率复发。 人的直立行走是导致痔疮很重要的原因,因为会导致肛门局部动静脉微循环系统受压迫。 手术后,人的生理状态和生理行为是不会改变的,还是需要直立行走和饮食及排便,痔疮发生机理如微循环障碍、血管增生、肛垫松弛还是会存在,所以不能根治,生活起居饮食不当,痔疮还是会逐渐长出来。 怎么用艾灸治痔疮? 艾灸长强穴、百会穴、孔最穴、痔疮痛点,是治疗痔疮的首选, 百会百会取穴道置: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前发际直上5寸。简洁取穴办法是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通过头顶的连线交点。 百会坐落头顶,为手足少阳,足太阳,足厥阴,督脉之会,古称三阳五会。如久病体弱,阳气下陷,灸百会穴有提高阳气效果,针灸百会穴用于医治头痛、目眩、中风失语并可用与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痔疮等病症。 为何艾灸百会可调度脱肛,痔疮呢?由于百会通,三焦则通,三焦能量向上走,契合了中医的升清降浊,升清降浊正常,痔疮就好了。 长强长强穴取穴道置:在尾闾骨尽处,粗俗点说是在尾巴根,尾骨尖与肛门的中心。 传统医学以为:督脉是“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归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故长强配承山、大肠俞医治痔疮,有消炎、止痛、止血的效果。 孔最穴为郄穴,郄穴主治急证,所以此穴减轻痔疮所带来的痛苦时,收效甚至比药物还要快得多,通常影响10分钟左右就可收效。当然,为了稳固效果,祛除病根,对此穴最佳长期进行影响。 找此穴时,可先将掌心向上握拳,孔最穴在腕横纹7寸上(四个手指3寸,再加四个手指的宽度为6寸,再加一个大拇指的宽度即为7寸),处于太渊穴与尺泽穴的连线上。也能够将太渊穴(手腕内侧横纹处,桡动脉搏动处即为此穴)与尺泽穴之间连一条直线,然后将其分红12等份,在距太渊7份、距尺泽穴5份处即是此穴。 孔最穴是肺经上的穴道,为何能够治痔疮呢?这首先得从痔疮的成因说起。中医以为,痔疮是由于饮食不节,湿热下注或燥热内生而下迫大肠,加上久坐不运动,负重远行,致使血行不畅而直肠结尾经脉结滞不散而成。孔最穴为肺经的郄穴,郄穴为脏腑经脉之气深聚的地方,有宣肺解表、肃降肺气、凉血止血等成效。“肺与大肠相表里”,也即是说它们的经络是互通的,中医叫“彼此络属”,肺气能够推进大肠的气。咱们影响孔最穴,就能够推进大肠气血的运转。大肠的气血通了,直肠结尾经脉结滞得到分散,痔疮天然也就好了。 当痔疮发生的时分,按压孔最邻近,会摸到一个痛点,艾灸或针刺这个痛点,会很快止痛。 灸法:介绍个比较省事的方法。可以买一个中间带眼的小凳子。洗净肛门,对准凳眼,把小凳子里面放好艾条,自己体会有熏灼感。点火的艾条朝上。 一定要不断地调整它的高度和热度。每天一次,每次 20分钟左右。 艾灸为啥能治好痔疮? 痔疮发作不外乎两个情况,一是吃了很多羊肉、青椒等“热”的食物,身体的压力加大了,容易在这个薄弱点爆发。除了食物,身体疲劳,或者节气变化等也是诱因,总之,身体的能量不足了,痔疮也会出现。 调理的方法很简单,通过艾灸补阳气,让局部循环加快。艾灸还有镇痛,消炎,止血的作用,往往对坠胀,出血,发炎有缓解,且不影响其他疗法同时进行。 但速效治愈为少数。 因此艾灸要长期的使用,调理整个身体状况。并且,忌久坐,合理运动,调理好心情。 痔疮症状早知道? 早期症状表现为便血,血量较多,没有疼痛感或其他不适; 中期症状为便后会有肿胀物(痔核)脱出肛门外,一般不久就会自己恢复; 晚期症状表现为便后痔核不能自己复位,需要用手推出,肛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对痔疮认识莫陷入误区? 痔疮会自己好吗?不会。很多人认为便血过后就会自愈,可是痔疮也和其他疾病一样,有一个由小变大,由轻变重的过程,若不及时治疗,痔疮也会越来越严重。 不疼就没痔?错。痔其实挺狡猾,即使出血或者脱垂,它还是悄悄地不让你感觉到,只有水肿急性发作才会疼。 便血就是痔?错。痔平常是无痛滴血或喷血,但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直肠溃疡也会出血,不能简单地认为都是痔疮。 -转摘自搜狐“医事”,如侵权请告知。
Monthly Archives: August 2020
支气管哮喘是由外界的或人体内存在的某些过敏原引起的支气管高度敏感性疾病,是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反复发作,伴有哮鸣音的呼吸性困难。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半数以上在12岁以前发病。部分患者有过敏史或季节性发作史,发病原因如下:接触某些药物,如青霉素,寒冷空气、刺激性气体、精神紧张等也可引起哮喘发作。 中医称之为哮喘,认为哮喘的发生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寒哮症见咳逆气急,咳吐稀痰,头痛无汗;热哮症见喘而身热,咳痰不爽、粘腻色黄,胸中烦满。内脏虚弱,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喘急,或喘促痰多,食少,腹胀。 艾灸治疗原则以宣肺理气,化痰定喘。 艾灸取穴: 1、定喘:在背部经外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2、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配穴:哮喘加风门、外关,热喘加大椎、曲池;痰多加中脘、丰隆;肾虚加志室;脾虚加脾俞。 灸法:用艾条或配合灸盒做温和灸,每穴每次15-20分钟,7日一个疗程,中间间隔2-3天,女性朋友经期停。 艾灸可以扶阳助阳,是提高免疫力的首选,经过这样的治疗身体就会变得很结实。我们机体用艾灸来提高正气,“正气足,邪不可干”,反复发作的老毛病就会慢慢治愈。
肾虚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肾虚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肾阴虚,肾阳虚。肾虚的症状:肾阳虚的症状为腰酸、四肢发冷、畏寒,甚至还有水肿,为“寒”的症状,性功能不好也会导致肾阳虚;肾阴虚的症状为“热”,主要有腰酸、燥热、盗汗、虚汗、头晕、耳鸣等。现代科学证明,当人发生肾虚时,无论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都会导致人的免疫能力的降低,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肾虚发生时,肾脏的免疫能力降低,而肾脏的微循环系统亦会发生阻塞,肾络呈现不通。所以对于肾虚的治疗应防治结合。 肾虚在中医指的是肾气不足,容易上焦弱下焦寒,上下水火不容,肾气盛衰直接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乃至衰老的全过程,更关系着人的生殖能力!应该艾友都知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身体的健康来自于我们的阴阳平衡。 那么肾虚补阳气的主要大穴,就是肾经的太溪穴和肾腧穴,在五行中我们的肾属水,太溪穴中的溪字就是水的源泉,当我们在太溪穴和肾腧穴施灸的时候,很多艾友会发现会发现自己的的唾液增多,而且在不断的涌出来,这种现象就是在帮助我们补充肾阳气。 太溪是肾的原穴,是足少阴原穴。其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其双侧对称,也就是两个。如《九针十二原》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太溪二。”太溪含义有发源和原动力的意思,艾灸太溪穴能全面调养肾经的元气正气,用太溪穴配肾腧穴可以用来治疗肾虚腰痛,所以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虚都可以用这两个穴位来施灸。 太溪穴【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生气。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精,遗尿;呼吸系统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五官科系统疾病: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其它:心内膜炎,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 肾俞穴顾名思义,就是肾气传送、传输之地。它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可壮阳气,滋阴精,有利水、消肿、开窍之功用。 按揉肾俞,护肾之补药 肾喜阳怕寒,在人体中主水液,是先天之本。在人体各脏器中,只有肾是需要一直补的。由此可见,稳固肾气在养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在人体360多个穴位中,只有肾俞穴可直接滋补肾阳。按摩肾俞穴,可在短时间内生发阳气,鼓动肾气,改善肾虚。 具体方法如下:找准穴位,双手握空拳贴于该穴上,拳不动而身体上下抖动并使双脚随身体微微踮起。在此抖动过程中,双拳将反复摩擦穴位。 艾灸这两个穴位的同时再加上三阴交和命门穴,治疗肾虚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了。 选穴:太溪穴和肾腧穴。 配穴:三阴交穴和命门穴。 灸法:平常的悬灸灸可以,如果室内温度适宜也可以随身灸盒艾柱灸,每日灸1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