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目前研究认为,慢性胃炎主要是由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所引起的。大部分慢性胃炎的患者临床症状以胃痛、胃胀、纳少、食欲不振、呕吐、嗳气恶心等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慢性胃炎这个病名在中医古籍中虽然没有,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学的“胃脘痛”、“吐酸”、“痞满”、“嘈杂”等都可适用。
《素问·痹论篇》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指出了饮食不节就会致脾胃受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所以病也”,系统地论述了饮食失节、七情内伤所致脾胃病的病理变化。
慢性胃炎的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两脏也是关系密切的,脾与胃互为表里,两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往往也相互影响。肝胃之间,木土相乘,肝气郁结,易于横逆犯胃。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凡因寒、因热、因虚、因食滞等诸种原因导致胃气失于和降,气机不畅,都会产生痞满、胀痛、嗳气等各种症状。艾灸,对于调理治疗慢性胃炎有很好的效果,下面介绍给大家:
上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主治胃痛,呃逆,呕吐,反胃,以及急、慢性胃炎等。
中脘
为任脉穴,在脐上4寸。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和胃健脾,通降腑气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体质,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等。
下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反胃,肠鸣,泄泻,以及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
足三里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足三里穴既是胃的下合穴又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通过调动胃腹之气,从而达到扶正祛邪、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
操作方法:
采用无瘢痕灸法,取上中下三脘、足三里,每穴灸15~20分钟。治疗期间患者还需调情志、节饮食、忌生冷油腻,2周为1疗程。
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具有温阳固脱、散寒止痛等功效。《黄帝内经》云:“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明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艾灸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火芮”,说明艾灸具有独特的适应症,特别适用于治疗虚寒性的疾病。
艾灸通过局部的温热刺激,可以产生一系列独特的功效:皮肤局部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及各种病理产物的吸收和代谢,故具有改善局部症状的功效;当刺激特定的反应点或刺激点时,通过经络沟通上下内外、联络形体官窍的作用,又可以产生整体的调节作用,治疗全身的疾病。
-转摘自搜狐,如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