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8)-时病本气篇2

六、喉痛
喉痛的意义
白喉,小病也,死亡却多。药之误也。喉痛分中虚喉痛,阴虚喉痛,湿热喉痛,外感喉痛,
阳虚喉痛,烂喉痧,普通喉痛。
中虚喉痛
中虚喉痛,喉痛不作寒热,或微作寒热,精神倦怠,饮食减少,面色萎弱或浮红,脉象虚
小,重按更微。方用炙甘草一钱煎服即愈。如其不愈,炙甘草桔梗各一钱,煎服,分多次服下。
此病因中气虚,少阴心经之火不能下降也。少阴之经,心火与肾水同气,心火下降交于肾水,
不逆冲咽喉,则咽喉不痛。心火下降,全赖中气,心火上逆,中气必虚。故用炙甘草养中降火。
不瘥者,心火不降,肺金必伤,金被火刑,收敛滞塞,肺主津液,津凝成脓,咽喉之间,即起
白点。故甘草汤加桔梗,以补中排脓降肺也。脉象虚小,中虚之象。若重按更虚,误治即死。
阴虚喉痛
喉痛不作寒热,或作微寒微热,精神并不倦怠,饮食亦不减少,面色如常,脉象或沉或细
弦或薄而涩,或左尺微少。咽部红而不鲜,红处甚宽,或不作红色,方用当归五分,嚼食立愈。
或用猪肤汤,猪腹皮煮成浓汤,去油加白糖随时服,分多次服下。阴虚者,火金不降而津液亏
也。火金不降,此亦寻常之病,原无何等危险。自元金养阴清肺汤盛行,白喉遂成要命的危险大
证。冬春之交,死亡接踵。养阴清肺汤,除薄荷甘草外,其余麦冬生地芍药贝母丹皮元参,苦寒
滋腻,寒中败脾。此体强火旺脉实气壮之人,病喉症之方也。白喉证,脉实气壮者少,气弱脉虚
者多。如中虚症服之,心慌,腹泻,增热,加痛,一日即死。
猪肤汤,养阴清肺,不湿脾胃,不寒中气,功效极大。虚家极其相宜。即脉实体壮之人服之
亦奏殊效。或用淡豆豉一把煎服甚效。小儿尤宜。
喉症,冬季春季极重,夏季为轻,秋季更轻。冬季火正当藏根,不当上冲,春季木火甫经
萌芽,不当上冲,故病重。夏季火炎于上,应病喉症,故病轻。秋季肺金燥结,敛住火气,不得
下行,故更轻。重者重在下焦根本动摇也。脉象弦细,津液伤耗之象。白喉的脉,是怕中沉,较
浮部虚少,中气离根,则中沉少也。如不急于补中,而用凉药必死。湿热喉痛
此症恶寒发热,舌有薄苔,喉痛如锁,身痛,胸闷,或不痛不闷,脉象紧促。方用苦酒汤,
半夏一钱研细,鸡蛋一个,去净蛋黄,将半夏和蛋白仍入蛋壳中,再加白醋,满蛋壳,搅匀。
用柴火于蛋壳下,煮三沸,候温,徐徐服下,不愈再作服。此方苦酒半夏,散湿开闭,蛋白润
肺清热也。寒热,舌有苔,身痛,胸闷,皆湿之现证。湿热凝冱,故痛如锁。此证如服炙甘草,
必将湿热补住,而痛加重也。脉象紧促,闭结之象。喉痛如锁,不可忽也。苦酒即白醋。
外感喉痛
此症恶寒,微发热,却恶寒特别之甚,而体痛,舌有黄燥苔,口臭,喉痛极剧,脉象紧而
有力,或沉细有力。恶寒脉沉紧有力,为必要证据。乃外感风寒,卫气闭住内热之证也。方用麻
杏甘石汤,麻黄二钱,杏仁三钱,炙草一钱,生石膏三钱,热服即愈。麻黄开卫气之闭以舒肺
而止身痛,杏仁降肺润肺,生石膏散热结以止喉痛,炙草补中气也。如口臭而舌苔厚腻太甚,
时时恶心欲呕者,加生大黄五分或一钱,以清胃间浊热乃愈。脉沉紧有力,卫闭热结之象,为
用麻黄石膏之据。
阳虚喉痛
此症亦由外感而来,微发热恶寒,不渴,不食,胸满气微,神怠,脉虚迟微小无神。喉痛
不甚。速速回阳补中,方用四逆汤,附片干姜炙草各二钱,加童便半杯。病人所在地,上年冬至
前后鸣雷,或冬至后不冷,春间即有此病,不速治之即成伤寒少阴证而死。或用猪腰汤,温补
肾家亦效。幼童宜之。幼童小儿,当冬至立春只间,尝有神惫面黄而喉痛者,其脉必微少而迟,
猪腰汤极效。猪腰汤,详古方篇肾气丸。冬至后咳而吐,宜此方。
白喉病,如中虚阴虚阳虚,审查不清,可用试探法。用炙草一钱煎浓汤服下,病减轻者即
属阳虚中虚,痛反加重者,即属阴虚,虽痛加重,却不妨事。睡醒痛减,亦为中虚。睡醒痛加,
亦为阴虚。如口并不苦,嚼食炙甘草不知甜味,此阳大虚也。
白者,肺经已伤,红者,肺经未伤,白愈多者,中气愈虚。有初病不过一白点,肿不大,
服甘桔汤后,白点加多,肿加大者,此非药之过,乃病气正盛,然随盛随衰,病即遂愈,不必
疑虑。
凡中虚喉痛,面色多红,服凉药即死。凡可食凉药之病,面色必不红。内热愈实者,面色必
深垢而微黄也。喉症亦然。喉症之死,皆死于中气亡脱,如中不虚者,虽病至筋肉溃烂,亦不致
死。
如温病而兼白喉,须先治白喉,后治温病。治白喉,用炙甘草生甘草各五分,桔梗一钱,
炙草服后,喉痛已减,温热加无妨。服炙草所加之热,乃胃家之热,温病胃热为顺也。如喉间并
无白点,而有红点,此是阴虚火逆,用生甘草降火即愈。忌用炙草。如满喉红成一圈,此肺气不
足,不能生津下降,用猪肤汤润之,或六味地黄丸滋阴乃效。脉虚者,用生党参三钱,小枣十
枚,煎汤徐服,使中气复旺,以生肺气,肺气降而生津,自然病愈。
如猪肤汤服后,见效又痛者,次咽圈之红,乃心火不降,此心火不降,乃肾气不升,心肾
相交,升降互根,用肾气丸一二钱,调服而愈。或猪腰不去内膜,煮浓汤温服,以补肾气,肾
气能升,心火自降也。其脉必微而无神,如服凉药即危。看喉之法,命病者张口念哈字,舌自向
下,自能得见患处。
凡喉痛,除中虚阳虚阴虚三证外,可用刮痧法,一疏通气血,痛即能止。刮痧法,详霍乱
中。
烂喉痧
此病,乃猩红热之兼证也,不可治喉,治喉必坏。猩红热治愈,烂喉痧自愈。猩红热治法,
用三豆饮加减,详本书温病本气篇。
药店所售吹喉散,皆清凉疏散之药,除中虚喉痛,阳虚喉痛外,皆宜用此药吹之,甚妥。
王孟英自制之锡类散最妙,方详王孟英医案篇。
喉痛臃肿,俗称鹅子。言肿处如鹅蛋也。鹅子臃肿,滴水难下,脉实有力者,将鹅子刺破,
吐出脓血即愈。脉虚者,用西医洗肠器,贮入稠粥汁,由肛门灌入,谷气入腹,中气转动,鹅
子减小,便能服药。麻杏石甘汤证之喉痛,刺破血出,脉通,恶寒罢,立愈。
辨别喉痛寒热,用炙甘草试验外,可用肉桂一钱煎服。寒者其痛立减,再服肉桂即愈。热者
其痛立加,虽加痛无妨,因热证喉痛,不致动关生死也。白喉,病在咽头者重,病在喉头者轻。
咽头属胃,中虚阳虚则病在咽头。喉头属肺,中虚阳虚以外诸证,皆病在喉头。中虚阳虚易死,
故病则咽重于喉也。
普通喉痛
无以上各种喉痛脉证,而喉痛者,用王孟英青龙白虎汤,橄榄十枚,生萝卜半个,捣烂煎
服。无橄榄用青果亦佳。橄榄凉降,萝卜温降,不偏凉又不偏热,能将肺间逆热降下,最善之方。
喉证起时,宜多备之。药铺的西藏青果甚好。
七、感冒
感冒的意义
同气为感,异气为冒。大气疏泄,人气也疏泄,大气收敛,人气亦收敛,为感。大气疏泄,
人气收敛,大气收敛,人气疏泄,为冒。感冒者,感冒风寒也。感冒与伤寒温病不同,伤寒温病,
荣卫感冒,里气遂病,故病重,故人死。感冒之病,半在肺家,半在荣卫,里气不病,故病轻,
人不死也。
普通感冒
恶寒,发热,身痛,能起床,并不觉剧。用葱豉汤,葱头四个,连须,淡豆豉,有盐者亦
可,两羹匙,煎服。此亦麻黄汤证之意义,病气极轻者。葱头降散卫气,豆豉调中宣滞也,盐最
补中。
不恶寒只发热,神智清者,仍用葱豉汤。神昏者,一味黄豆汤。养中,养荣,即愈。神昏,
不恶寒只发热,此温病之属,故不用葱豉之宣通,只用黄豆养中养荣,相火归根,病即愈也。
此二方轻而又轻,病愈之后,无有他弊。神志不昏,仍是感冒,并非温病,故仍用葱豉汤。时行
感冒
此病非伤寒,非温病,恶寒发热,头疼身痛,不能起床,数日之后,亦觉口苦,脉象躁急。
此时令之气骤然上升,感伤荣卫,人多同病,故曰时行。方用生黑豆五钱,薄荷一钱,桑叶一
钱,淡豆豉三钱,冰糖一两,煎服。安卧不必厚盖,自然汗出而愈。凡外感厚盖,每每汗出太多,
致生流弊。此方即《伤寒论》麻黄桂枝各半汤之法,不用麻桂本方,而用薄荷桑叶以代麻桂,豆
豉冰糖以代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因刚燥之品取汗,必须确系麻黄桂枝证,方可照方用药。黑豆
润降胆经,亦可替代芍药。而无寒中之弊。淡豆豉和平调中,有能宣运滞气。如病已多日,口已
苦者,加柴胡黄芩各一钱,以升降少阳经气。病因呼吸骤然上升之大气而来,中气骤虚,故脉
象躁急。此病失治,多有变成大病者。
兼疟感冒
外感恶寒发热,并恶风,身痛,并觉内热,脉不浮虚而沉数。服发汗药汗大出,病解过半
日,病仍如故,恶寒更甚。再服发汗药,病必不已,寒热必更甚,不发汗病由何解。此为兼疟外
感。方用重剂葱豉汤,从头带须五个,淡豆豉五钱,麦冬三钱,草果仁一钱,服后满身微汗,
荣卫复和即愈。豆豉和荣,葱头和卫,麦冬草果开疟结也。此等病无论服何方,无不病更加重者。
惟此方和荣卫开疟结,微汗而愈。此活泼之法,果能悟通,其学力必非寻常可比。
此病不速解决,即转成大柴胡汤证,其证口苦,申酉热增,而出冷汗,起则头晕,不思食,
常欲吐,舌苔黄而润,夜半发冷,腹微满,面黄,口臭,不渴,大便不结,解时觉热。其口苦
苔润腹微满口臭欲呕者,胆胃热也。头出冷汗起则头晕者,少阳相火逆升也。夜半发冷者,胆经
结子时胆经气动也。宜柴胡黄芩芍药解少阳经之结,降相火之逆,大黄枳实清胃以去黄也。宜用
轻剂,连日服之,徐徐解除,不可泻下。苔黄而润,胃热不实也。
特别感冒
特别感冒,恶寒发热,头疼身痛,口渴,脉沉软有力。恶寒至于发战,身痛有如被杖,口
渴而却淡者。此体强之人,内热素深,忽感外感,卫气闭住内热也。方用荆芥薄荷桑叶竹叶各二
三钱,以开卫闭。黄芩生石膏天花粉金银花各二三钱以清内热,自然汗出而愈。内热脉软,此软
字有厚实之意,非虚软之软,虚软之软,脉薄而微,只可谓为虚脉,不可谓为软脉。恶寒无内
热不发战。内寒口淡,食盐知咸味,内热口淡,食盐不知咸味。身痛如被杖者,卫闭之甚,内愈
热卫愈闭也,且有闭至脉伏于沉部之下者。此卫闭之甚,因于内热,脉沉有力,故不补中以助
内热也。热伤津液,腠理干涩,且有身重难以转侧者。亦有服清热药后,脉起热通,舌苔始现干
黄者。加生黄一钱煎服,以清内热可也。
内虚感冒
尝有冬春之交,忽然身体微寒微热,按其脉小弱而急,身体微痛,头不疼。服补中益气丸
三钱而愈,或八珍丸三钱而愈。又有夏令热极之时,忽然身痛恶寒,壮热灼手,脉象洪大,重
按空虚,服淡豆豉扁豆黑豆绿豆各三五钱而愈。又有忽然头痛如劈,壮热烙手,不思饮食,脉
象洪数,重按甚微,或脉象平和,独右尺浮起动摇者,用巴戟天甜苁蓉各五钱以温补肾气,绿
豆一两以降热逆而愈。头痛如劈,乃肾阳离根上冲之证,非外感之头痛也。此乃内伤之病,感动
时气之偏,中气顿虚,荣卫无力,有如外感。凡感冒之头痛,不痛如劈也。
恶寒发热身痛,乃荣卫之事,荣卫乃整个枢体之气表,司于肝肺,发于脾胃,源于两肾。
补中益气丸治愈,此脾胃之中气虚陷。八珍丸治愈,此气血之虚亏。豆豉黑豆扁豆绿豆治愈,此
中虚而相火外越。巴戟苁蓉绿豆治愈,此肾虚而肾阳亢动。故皆有荣卫之外证,而脉则内虚之内
证,故皆治内而愈。治内而愈者,里气乃表气之本,里气和表气乃和也。如不治本,而以世俗治
外感之升散药治之,必虚脱也。可见外感之病,乃荣卫感伤风寒而自病也。外感之病,必恶寒不
轻,身痛亦烈,脉有沉紧,有麻黄证的意义,乃可用薄荷等舒散之药以开卫气之收敛。否则桂
枝汤,亦是调和内气之方。如单发热不恶寒,一味黄豆汤,养中养荣以和荣卫而愈。其内虚的关
系,尤不可忽矣。汤头歌诀之九味羌活汤,一切外感,均不可用。详汤头改错篇。
热伤风
阳热之气,应当由地面上降入地面下时,忽然降不下去,天气骤热,则病热伤风。空气中
阳热逆腾,金气受伤,人身应之。热伤风外证,喷嚏连连,鼻鸣清涕,头目觉热,似作寒热,
动则汗出。然能照常动作,意识如故,竟有十日半月不愈者,病延日久,遂致虚惫。
此肺家收敛之金气,被空气之热上冲之病也。病在肺家,不在荣卫,故能饮食动作,热卫
肺,故喷嚏连连,鼻鸣清涕。肺主皮毛,牵连荣卫,故似作寒热。热气上冲,肺气不能降之,故
头自觉热。热冲肺逆,大气偏升,中气必虚,故动则汗出。
此病名为热伤风,其实是伤热风。因大气中的金气,被大气中的热气冲散,不能收敛。人身
木火之气,亦化热不降,而冲伤肺家,乃自己本身之气自病。此病无论多日,舌上无苔,脉象
虚数。方用枯黄芩薄荷白术炙草党参当归白芍各一钱,,冰糖红枣各五钱,脉重按虚微者,加
干姜一钱。
用黄芩清冲入肺家热,用薄荷降肺气之逆,偏升之病,中气必虚,故兼用白术炙草党参以
温补中气。当归芍药平荣气之疏泄,并养耗散之津液。重用冰糖大枣养中气补津液也。脉重按虚
微,中气必寒。故加干姜。
如服方病愈,仅头热不减,此肺气已降,肝热独冲。用黑豆一味煮浓汤加盐少许,服下即
愈。热伤风病,日久不愈,金气不收,木气妄动,相火外散,中土失根,尚再加咳嗽,易成痨
疾。黑豆养木平冲,盐补中气。
此病多发现于秋季。四时之中,大气忽然温升,亦有病者。服黄豆黑豆绿豆各一把,润降温
升之气并养中气亦效。脉虚者,加冰糖一两以补中气。
热伤风如发现于冬春之交,宜服八珍丸。因阳气由静而动,化热上冲,力量最大。最伤土气
最伤血液。参术芩草以补土气,芍地芎归以补血液故效。三十二年冬桂林盛行。因桂林夏季,热
度一百一十度者多日,处暑后即无大雨,并无大雷。入地之阳,可谓十足。却冬季无雪不冷,冬
至前后,大气中常有火烧黄土臭味,炖红肉臭味,夜多大风,昼间山头多布黄雾。此种阳多不
藏之气象,令人头昏。阳多不藏,一到大寒,应当阳动木泄之时,力量特大,所以伤血伤气也。
冬春之交,川滇黔无此气象,入冬闻雷,降入地下的阳气,本来不盛也。长江一带无此气象,
冬有雪也。北方无此气象,土厚水深,阳气入地者深,出地者不急急也。
热伤风,用冰糖糯米粥,补中气补肺阴极效。宜多食。或用小黄豆两把,煮极烂睡前连渣服
亦效。黄豆能补中气,养木平冲,润肺金,补津液助降气而资收敛故效。黄豆方,如其效只暂时,
加生姜三钱与食盐即效。因火气上逆入肺,即不降入土中,肺虽热,胃却寒。加姜以温胃寒。食
盐补中。治肺热须顾胃寒,此治热伤风之原则也。食盐以适口为度,不可太咸。
治感冒病,不可用桂枝。桂枝温燥之性,只宜真伤寒中风之桂枝汤麻黄汤证。此证无温燥的
关系故也。此外之感冒,常有温燥的关系,用之病必加重。汤头歌诀之九味羌活汤,一派温升之
药,常见世人用之而加病者,不知感冒之理故也。
八、燥气病
燥气感冒
大暑以后,燥金气动,感冒之者,恶寒发热,时止时作,胸部似塞,腹部似胀,或头痛或
头不痛,脉象弦涩,动在中部。缘秋燥之时,大气中已降入地下之火气,忽然逆升,与凉降之
金气抵触,金气凉降不下,火气逆升不上,金火裹束,遂燥结于中气之间。人身感之,肺金敛
结则恶寒,相火逆升则发热,金火裹束于中部,则胸腹塞胀。头痛者,肺金敛结,降气不舒也。
燥结于中四字注意。先用刮痧法刮背心脊骨两旁,刮出红点,荣卫气通,乃可用葱豉汤与麦冬
草果仁汤,重剂合用,以开散之。如无效者,用人参败毒散,羌活独活柴胡川芎薄荷前胡枳实
桔梗茯苓生甘草党参生姜各一钱煎服。
羌独柴芎其性升散,最开肺金之敛结。薄荷枳壳前胡桔梗生姜,其性降散,能消胸腹之塞
胀。党参益气生津以润燥结,茯苓甘草补土和中。燥气敛结,病结在中,降不下去,故兼用升散
也。否则外感最忌升散,只宜降散。人参败毒散,惟宜此病,注意。脉来中取弦涩,干燥敛结之
象。初病如失治,遂酿成下文之小建中汤证。此病一刮之后多自愈者。病时只可食稠粥,不可食
干饭。
初病失治,里气内结而成痞胀。腹部如鼓,左胁按之作痛,面色青黄宜小建中汤。饴糖善养
津液而开结塞,芍药桂枝,升降木气,炙甘草姜枣调补中土。土木调和,运动能圆,青黄自退。
青乃木气之枯,黄乃血坏也。腹胀左胁作痛,金结木败之象。此方开结调木,故效。如舌有干黄
苔,脉象沉实者,则燥结成实,于原方加生大黄,生枳实各一钱缓缓下其燥结。舌无苔,脉不
沉实,忌下。此病江南多有之,西医称黑热证是也。
燥气咳嗽
干咳,咽喉不利,麦门冬汤。麦冬半夏润燥开结,参枣米草补中生津也。
燥气疟疾
此病乃燥暑二气,裹束不降之病也。初得先寒后热,大渴热饮,天明热退,申酉复热,却
只热不寒。舌如猪腰色,湿润如水而无苔,脉在中部。方用竹叶石膏汤。石膏麦冬竹叶半夏各五
钱,以清燥暑,而通降肺金结气,人参粳米各五钱,补气生津,炙草三钱补中气。《内经》曰: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病虚脉,非有大湿外证,即易误为阳虚。然脉在中
部,因燥暑聚于中焦使然也。世谓喜冷饮为阳热,喜热饮为阴寒,寒则不思饮矣。人身六气分离,
燥热偏盛,不能再与湿寒相合,故燥热极反热饮也。燥热极舌反润者,燥热太胜,不能于他气
相合,心脾津液,被大胜之燥热所迫,不能于燥热相交,故舌有津液也。热不在胃,故舌无苔。
伤寒阳明病燥,舌苔干黄,乃燥气病之实者。此则燥气病之虚者。燥而虚 的病,最难医治。一发
散即坏,一作疟治即坏,秋深凉后复热,往往有此病发生,世谓为秋瘟病是也。又有一种秋燥
疟疾,恶寒作战,随即发热,汗出病解,续又发作,不渴舌有腻薄苔,脉象中取而软。俗称闷
头摆子,前人谓为伏暑晚发。软脉与濡脉相似,濡乃虚脉,软乃实脉。方用苦杏仁鲜枇杷叶橘皮
各五钱,以降肺气,藿香半夏各三钱,以降胃气,茯苓炙甘草各三钱以建土扶中,泽兰荷叶各
三钱,以宣舒暑气。用轻宣之法自愈。
如其恶寒发热,午后病势较重,脉象中取而弦实者,又非轻宣之药所能治。必须用温散金
气燥结之方,乃能松开。九味羌活汤,羌活、白芷、川芎、防风、苍术,温升温散,黄芩生地清热,
甘草和中。细辛不可用。姜葱每味少许,温散甚宜。用人参败毒散亦效。午后金气当令,燥结力大,
故发热而脉弦实。弦者,敛结不能疏泄之象,九味败毒两方,温散力大,以开敛结于中之气,
甚为相宜。尺脉弱者,减轻用之。
金气收敛,木气疏泄。疏泄当令之病,收敛为药,收敛当令之病,疏泄为药。九味败毒两方
具木气温散疏泄之能,故治金气燥结聚敛之时气病,适合机宜。如当木气疏泄之候,病外感发
热,禁用。
金燥病时行之时,如病者脉象虚小数疾,服前数方不效者,此属内伤。虚小数疾之脉,此
乃中气无根,元气将熄,一感时气燥结之偏,支持不住,生命将亡。必须设法使数急复其和平,
虚小转为充足,元气旺相,中气有根,运动复圆,诸病乃愈。
方用巴戟天淫羊藿甜苁蓉,各三钱,以补水中之火气。火气由下升于左,又复由上降于
右,火气右降则生中土。火气由右下降,须借津液运行之力,用海藻昆布黄精各三钱,以助右
降之津液。此方大补肾家之元气,以生中气,脉象自能由虚小转为充足,有数急转为和平。此时
运动复圆,肺金之燥结,自能变为凉降,自然病愈。如不先补肾气以调和脉象,徒按病用药,
虚小数急之脉,根本已败,已无运化药力之能,势必因药力不化而加病也。
凡秋燥之恶寒发热,皆肺金与心包相火之事,无整个荣卫关系。误用麻黄荆芥,必生祸事。
己卯秋,成都四川国医专校二人病疟,多日未愈。忽一日天气大冷,由单衣而换棉衣,两疟疾
不药而愈,可见金气能凉降彻底,则不燥结于中而病疟也。燥结之病,四川最多,四川雾多之
故。民国丙子年与王生养林同住南京清凉山扫叶楼,立秋次日见山下地面起白气一层,此秋气
将地面阳热,收降入地,阳热不能顺下,又复逆升而上之象,亦燥结之气也,故南京乡下黑热
病甚多。若苏州杭州,夏季极热,冬季极冷,且有冰雪,大气的圆运动充足,所以少燥结之病。
奉天洮南一带,沙漠甚多,春月亦有燥气,干燥云耳,不燥结也。
燥气喉痛
此病发于秋季,脉弱在中不移。秋金收敛,故脉在中。燥气伤津,故脉弱也。微脉弱脉,皆
是虚脉。微乃阳气虚,弱乃阴液虚。微脉指下不足,重按则无。弱脉指下不足,重按不移。中虚阳
虚喉痛,皆微脉也。燥气喉痛乃弱脉。冬季亦有此病,总以脉弱不移为主。方用:
天花粉 麦冬 天冬 玉竹 橘皮各一钱,法半夏二钱,炙草二钱,薄荷一钱。
花粉二冬玉竹润肺清燥,橘夏降肺胃,薄荷开肺闭,炙草补中气。润肺药中,不可离补中
气药。此方亦治上文阴虚喉痛。
燥气霍乱
初觉手足微麻,恶寒发热,头晕心烦,胸闷身倦,继即吐泻不止,却又汗出,大渴能饮,
脉则右大于左,舌心黄腻。吐泻至于肉脱目陷,一日即死。方用:白马通三五枚,温开水绞汁,
服下立愈。发散药,寒凉药,温暖药,均不相宜。发散药服之,汗出热不退,热反增加,因舌心
黄腻,右脉大于左脉,右为火金土三气之位,右脉大于左,金土火三气阳结于中也。阳结于中,
病不在表,故发散不宜。阳结于中,因感时气之燥使然,燥结须用开通,阳结乃中虚不运,故
凉药不宜。脉右大于左,为阳结之象,热药助阳,故服后昏迷。白马通,温润开通,是以下咽之
后,由胸而腹,立刻舒展。白马通即白马屎。屎能解毒,凡时气为病,便含毒气,燥气结聚力大,
故白马通开结,较他药为优。《内经》曰:夫虚者气出也,夫实者气入也。气即阳气,春后阳气出
地,故发热则脉浮,秋后阳气入地,故发热则脉在中。秋燥而发生燥气霍乱之时证,乃阳入而
不能顺下,燥结中焦,升降停滞,故吐泻发热而大渴能饮。白马通所以为此病特效药之方也。无
白马通,他色白马通亦可,惟须早服速服。若至吐泻而目陷肉脱,便来不及挽救矣。夏秋之交,
如有此病,亦可用之。预先防病,亦可服也。性气和平,多服无妨。昆明收稻以后,即有此病。戊
寅秋,病尤甚。著者用此方见效,因广为宣传,救活不少。瘴气地方,交秋之后,恶寒闷热,速
服此方,立刻汗出病解。瘴疟服之尤效。瘴疟乃燥结之病,白马通开通燥结故效。 本草纲目谓,
时行病起,合阴阳垂死者,白马通绞汁三合,日夜各二服。合阴阳者,阴阳不分也。吐泻而又大
渴,便是阴阳不分之证。本草纲目又谓吐利不止,不知是何病证,服之极效。又治绞肠痧,痛欲
死者。王孟英霍乱论,载有此方,名曰独胜散。如燥气霍乱发生之时,不吐不泻,只恶寒发热,
舌苔白黄满布,或口臭或口不臭者,白马通亦效。易经系辞有云,干为天,为金,为良马云云。
马秉造化的金气,燥气霍乱为金气的结病,故用金气的通药。故白马通为燥气霍乱的特效药。马
屎名曰通,通结力大也。此病服竹叶石膏汤甚效。竹叶五钱,石膏、麦冬、半夏,各四钱开金气之
燥结,党参、炙草、粳米,各三钱,补中气也。此病与下文成都霍乱,温清并用参看。一则汗出能
饮,全属燥热,故主竹叶石膏。一则无汗,饮仍吐出,为中寒,故温清并用。
昆明同学刘澄志二少君,于燥气盛行之时,病恶寒发热,头痛心烦,舌苔满黄而润,舌边
舌尖一线深红,脉虚躁,不食,烦乱谵语,先服人参败毒散,病势见轻,次日仍重。著者用稻
草心一握,煎水服下,一小时热全退。次日舌苔退去十分之九,只有舌心一点仍黄,再服稻草
心少许,黄全退,饮食照常而愈。舌满黄而边尖一线深红,此瘟疫病之舌苔也。稻草治愈之,如
不用稻草而用他方,必缠绵多日,病将转深而成难治。此亦金气燥结之病,白马通亦效。此病一
切现象,皆舌苔满黄而润使然。舌苔满黄,胃气结也,黄而润,胃气不实也。胃气虚结,中宫不
运,上焦火气不能下降,则烦乱谵语不食心烦头痛,金气燥结则荣卫不通,恶寒发热,金气将
暑火敛结于土气之中,故舌边舌尖俱鲜红而黄色满布也。稻草心秉秋金之气,中空善通,亦金
气之结病,用金气之通药之意。最伤津液,慎用慎用。
此等病,北方甚少,南方甚多,西南非常之多。北方大气,压力甚大,交秋之后,由热而
凉,由凉而寒,阳热压入土下,愈压愈深,阳气降沉,不再逆升,金气降令畅行,故凉降而不
病燥。故北方少燥气霍乱及燥气疟疾之病。西南方的大气,压力小于北方,交秋之后,金气凉降
之令,被降而复升的阳热所格,遂燥结于土气之际。大气中有燥结的病,故人身有燥结之病也。
西南方大气压力小者,西南土薄水浅,地下封藏力量不固,阳气随时逆升,故金气压不下
去。西南多雾,雾即地下水中阳气。
己卯年成都病霍乱,一街一日死六七十人。病状忽然恶寒发热,手足微麻,上吐下泻,小
便不利,溺孔肛门均热,胸腹绞痛,胸痞,舌黄白而腻,大渴饮热,随又吐出,吐有酸味,肢
冷过肘,脉沉伏,目陷肉脱。此病中寒肺燥,中寒不能运化,升降倒作,故上吐下泻,小便不
利。肺燥伤津,水分被劫,故溺孔肛门觉热。津愈伤肺愈燥故大渴。中寒不能化水,故饮后仍复
吐出。燥气之病,血脉燥结,故肢麻不温。燥结之甚,故脉沉伏。燥结不通,故痞而绞痛。津伤故
目陷肉脱。燥结则阳气不能四达,故肢冷。
方用干姜白术沙参炙草各三钱,藿香砂仁各一钱,以温运中宫,滑石生石膏麦冬各五钱,
以开通肺气之燥结,车前仁木通各三钱,以助滑石麦冬之力。木瓜三钱,运木气调疏泄,以利
尿止泻而和四肢。中宫运化,燥结开通,津液复生,升降复旧,于是肢温脉起,诸病皆愈。未曾
出汗者,加苍术薄荷各二钱,以发表也。
此因客冬不冷,地下封藏的阳气不多,节交夏至,相火不降,中气虚寒,金气被刑于相火,
遂燥结不通。故治以温中清燥生津之法乃愈。此病北少南多,北方则夏日雨少燥热过盛之时,始
有此病。
六气为病,惟金气燥结,将相火暑气,敛于胸膈之间,令人莫测其所以然。前人谓为伏暑
晚发,其实并非大气中的暑气,中于人身,伏藏至秋始发而成病也。此病多发于立秋处暑之后,
处者入也,暑者,相火之气也。金气凉降到底,愈降愈凉,暑火之气乃愈降愈深。暑火藏于水中,
不逆升出地,而与金气抵触,使金气敛降之功,被暑火格拒不下而成敛结之过。相火之下降,
金气降之也,金火俱逆,中上各经之气,为之横塞。相火逆腾,中下无根,所以病象无常,而
致死极速。北方土厚水深,下降之火封藏的住,秋凉冬寒气象极顺,西南土薄水浅,阳气下降
封藏不住,忽降忽升,所以燥气之病,北少南多也。
《内经》:冬伤于寒,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独无伤燥之文。论者以为《内经》遗漏,
不知风为木气,湿为土气,寒为水气,皆不可伤。惟燥气宜伤,燥气敛结,金气受病。燥气伤去,
则金气凉降澈底。火藏水中,下温上清,皆燥气不向右逆起之德。内经无伤燥之文,亦燥起独宜
伤去之意欤。
成都一带,四季感冒悉用银翘散,颇多见效。因此一带地方的地层,全系红沙石,土薄水
浅,所入于地下的阳热,不如北方封藏深固。秋凉之后,常有反热之时,冬时又不冻冰。金气不
降,随时都被水中阳气逆升格拒。金气降敛之性不遂,竟成一种一年四季皆有燥结的大气,而
成银翘散开通金气之功。银翘散治温病不效,治燥病极效。温乃木气疏泄伤肺之病,忌开通肺气
之药。燥乃金气敛结之病,喜开通肺气之药。成都有某大医将所开痢疾方给病疟者,次早有友人
告以误,医急命人赴疟者家,谓方给错,请勿服。病家曰药已服,病已好矣。无不称羡其医运之
红。某大医云:乃银翘散加减也。此方,凡感冒而胸闷、脉不浮而有聚于中部之象者,不论何时
何地,皆适用之,不仅成都一带适宜。惟温病不可用之。痢疾疟疾,皆金木二气结聚之病、结于
下则病痢,结于中则病疟,故银翘散皆效。
九、痧症
痧胀
痧症诸书,名目繁多,其实只要忽然发热欲吐,肢麻背胀,就是痧症。名目虽多,原则只
是一个闭字。燥金闭结,刮而通之,闭开即愈。处暑以后,燥金气动,地面之上,金火裹束。劳
力之人,饱受暑火熏蒸,引动本身相火暑气,充塞肺家,一遇凉风偶袭,闭其皮毛,暑火无处
发泄,燥金又加闭敛,荣卫腠理,不能流通,暑燥之气闭结于肺,遂现恶寒发热、胸背作胀、四
肢作麻、头痛口苦欲吐,种种急证,宜先用检查法。其法用医生中指节,向病人胸缺盆骨下,用
力一按一拖,拖处随指突起一条,便是痧胀。随将胸部的肉捏而提之。左右捏提各三四道,不可
提过乳头。再将背脊两旁刮出红点,背胀肢麻即松,不药而愈。如其不能全愈、可用:
生石膏 麦冬各五钱以清肺气之暑燥,杏仁 丝瓜络 荷叶边 竹茹各三钱,鲜竹叶二十张以
开通肺部与荣卫腠理之闭结。
服药呕吐者,另服生姜汁一羹匙,以降胃止呕。气虚者,加炙甘草二钱以补中气。小便不利
者,加薏苡仁三钱以利水湿。数日乃愈。次日三日仍用本方减半服。此病肺气燥结,闭住相火为
主。荣卫腠理因而不通,故现以上诸证。此病初则脉沉,继则由沉而起也。此病四时皆有,处暑
以后较多较重。西南皆有,广西较多较重。此方由仲圣竹叶石膏汤,变化而来之方。
痧霍乱
痧霍乱者、霍乱而兼痧症。上吐下泻,胸腹内烧,而四肢却凉,大渴能饮,饮后呕吐,其吐
甚远,吐后仍饮,脉沉。
痧乃外寒闭束,故脉沉。外寒闭住内热,故肢凉,胸腹内烧而大渴能饮。经脉闭束不舒,胃
不能降,故仍吐出。内热结于膈上,故吐出有力。方用:
荆芥 薄荷 香薷 各三钱 以开卫气之闭,藿香三钱 降香一钱 以降胃逆,黄连一钱,以降
胃热,扁豆三钱以养胃气
服后肢温渴止,再闻通关散少许,以取嚏,然后满身汗出而愈。通关散药铺有售者。
十、湿热病
叶天士甘露消毒丹证治
飞滑石十五两,绵茵陈十一两,淡黄芩十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 木通各五两,藿香射
干 连翘 薄荷 白豆蔻各四两。
上药晒干,生研细末,见火则药性尽热每服三钱、开水调服,一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开
水化服亦可。
王孟英注云: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纪》:五运分步,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
征火旺,天乃渐温;芒种后十日交三运,宫土旺,地乃渐湿,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
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温热时疫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
胀、肢酸、咽痛、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秘、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症。但看病人舌苔,
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而薄滋味,远酒色,
尤为辟疫之仙方。智者识之,医家临证,能准乎此化栽,自可十全为上。
上参喻家言张石顽叶天士沈尧封。以上王孟英语。
叶天士神犀丹证治
犀角尖磨汁,石菖蒲、黄芩,生地冷水洗净,浸透,捣绞汁,银花各一斤。人中黄四两研末,连
翘十两,飞净清黛、香豉各八两,元参七两,花粉、紫草各四两,各药生晒,切忌火炒,香豉煮
烂为丸、切莫加蜜。每重三钱,凉开水化服,小儿用半丸。
王孟英注云:温热时疫诸病,邪不即解,耗液伤荣,逆陷,痉厥昏狂,谵语发斑等证,但
看病人舌苔干者,是温邪直入血分。酷热之时,阴虚之体,新产妇人,患此最多,急须用后余
毒内炽、口糜咽腐,目赤神烦诸证。上本参叶氏治验。以上王孟英语。
谨按:本书温病时病,皆重在人身本气自病,皆是虚证。王氏案中有云此二方一治气分、一
治血分,是王氏亦认为人身本气自病也。认定人身本气自病,用药乃有着落。叶氏王氏,于治时
令之湿热病,经验宏富、处方活泼,不愧前辈名贤。本书时病温病、只是重在认识原则,最后读
此二方,庶可无微不至也。神犀丹如无犀角、不用亦效。至于此证发生,必系淫雨多日又加酷热,
湿热胶冱,人气感之。本气自病。如酷热无雨、相火不降、热而不湿,则时证发生。反多上热下寒
之病矣。湿热病初起,则头重胸闷口苦也。
时病本气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