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病本气篇
目录
导言 。。。。。。。。。。。。。。。。。。。。。。。。。。。。。。。。。。。。。。。。。。。。。。。。。。。。
一、暑病 。。。。。。。。。。。。。。。。。。。。。。。。。。。。。。。。。。。。。。。。。。。。。。。。
中暑的意义 。。。。。。。。。。。。。。。。。。。。。。。。。。。。。。。。。。。。。。。。。。
轻证暑病 。。。。。。。。。。。。。。。。。。。。。。。。。。。。。。。。。。。。。。。。。。。。
重证暑病 。。。。。。。。。。。。。。。。。。。。。。。。。。。。。。。。。。。。。。。。。。。。
暑泻 。。。。。。。。。。。。。。。。。。。。。。。。。。。。。。。。。。。。。。。。。。。。。。。。
暑厥 。。。。。。。。。。。。。。。。。。。。。。。。。。。。。。。。。。。。。。。。。。。。。。。。
中暑大汗昏倒 。。。。。。。。。。。。。。。。。。。。。。。。。。。。。。。。。。。。。。。。
二、霍乱 。。。。。。。。。。。。。。。。。。。。。。。。。。。。。。。。。。。。。。。。。。。。。。。。
霍乱的意义 。。。。。。。。。。。。。。。。。。。。。。。。。。。。。。。。。。。。。。。。。。
热霍乱(此处原书缺)。。。。。。。。。。。。。。。。。。。。。。。。。。。。。。。。
干霍乱 。。。。。。。。。。。。。。。。。。。。。。。。。。。。。。。。。。。。。。。。。。。。。。
中积霍乱 。。。。。。。。。。。。。。。。。。。。。。。。。。。。。。。。。。。。。。。。。。。。
寒霍乱 。。。。。。。。。。。。。。。。。。。。。。。。。。。。。。。。。。。。。。。。。。。。。。
湿霍乱 。。。。。。。。。。。。。。。。。。。。。。。。。。。。。。。。。。。。。。。。。。。。。。
普通霍乱 。。。。。。。。。。。。。。。。。。。。。。。。。。。。。。。。。。。。。。。。。。。。
三、水泻 。。。。。。。。。。。。。。。。。。。。。。。。。。。。。。。。。。。。。。。。。。。。。。。。
水泻的意义 。。。。。。。。。。。。。。。。。。。。。。。。。。。。。。。。。。。。。。。。。。
普通水泻 。。。。。。。。。。。。。。。。。。。。。。。。。。。。。。。。。。。。。。。。。。。。
肺热水泻 。。。。。。。。。。。。。。。。。。。。。。。。。。。。。。。。。。。。。。。。。。。。
停食水泻 。。。。。。。。。。。。。。。。。。。。。。。。。。。。。。。。。。。。。。。。。。。。
伤阴水泻 。。。。。。。。。。。。。。。。。。。。。。。。。。。。。。。。。。。。。。。。。。。。
水泻已愈二便难分 。。。。。。。。。。。。。。。。。。。。。。。。。。。。。。。。。。。。
湿气水泻 。。。。。。。。。。。。。。。。。。。。。。。。。。。。。。。。。。。。。。。。。。。。
火土转寒水泻 。。。。。。。。。。。。。。。。。。。。。。。。。。。。。。。。。。。。。。。。
四、痢疾 。。。。。。。。。。。。。。。。。。。。。。。。。。。。。。。。。。。。。。。。。。。。。。。。
痢疾的意义 。。。。。。。。。。。。。。。。。。。。。。。。。。。。。。。。。。。。。。。。。。
普通痢疾 。。。。。。。。。。。。。。。。。。。。。。。。。。。。。。。。。。。。。。。。。。。。
偏热痢疾 。。。。。。。。。。。。。。。。。。。。。。。。。。。。。。。。。。。。。。。。。。。。
偏寒痢疾 。。。。。。。。。。。。。。。。。。。。。。。。。。。。。。。。。。。。。。。。。。。。
外感痢疾 。。。。。。。。。。。。。。。。。。。。。。。。。。。。。。。。。。。。。。。。。。。。
五、疟疾 。。。。。。。。。。。。。。。。。。。。。。。。。。。。。。。。。。。。。。。。。。。。。。。。
疟疾的意义 。。。。。。。。。。。。。。。。。。。。。。。。。。。。。。。。。。。。。。。。。。
普通疟疾 。。。。。。。。。。。。。。。。。。。。。。。。。。。。。。。。。。。。。。。。。。。。
恶性疟疾 。。。。。。。。。。。。。。。。。。。。。。。。。。。。。。。。。。。。。。。。。。。。
六、喉痛 。。。。。。。。。。。。。。。。。。。。。。。。。。。。。。。。。。。。。。。。。。。。。。。。
喉痛的意义 。。。。。。。。。。。。。。。。。。。。。。。。。。。。。。。。。。。。。。。。。。
中虚喉痛 。。。。。。。。。。。。。。。。。。。。。。。。。。。。。。。。。。。。。。。。。。。。
阴虚喉痛 。。。。。。。。。。。。。。。。。。。。。。。。。。。。。。。。。。。。。。。。。。。。
湿热喉痛 。。。。。。。。。。。。。。。。。。。。。。。。。。。。。。。。。。。。。。。。。。。。
外感喉痛 。。。。。。。。。。。。。。。。。。。。。。。。。。。。。。。。。。。。。。。。。。。。
阳虚喉痛 。。。。。。。。。。。。。。。。。。。。。。。。。。。。。。。。。。。。。。。。。。。。
烂喉痧 。。。。。。。。。。。。。。。。。。。。。。。。。。。。。。。。。。。。。。。。。。。。。。
普通喉痛 。。。。。。。。。。。。。。。。。。。。。。。。。。。。。。。。。。。。。。。。。。。。
七、感冒 。。。。。。。。。。。。。。。。。。。。。。。。。。。。。。。。。。。。。。。。。。。。。。。。
感冒的意义 。。。。。。。。。。。。。。。。。。。。。。。。。。。。。。。。。。。。。。。。。。
普通感冒 。。。。。。。。。。。。。。。。。。。。。。。。。。。。。。。。。。。。。。。。。。。。
时行感冒 。。。。。。。。。。。。。。。。。。。。。。。。。。。。。。。。。。。。。。。。。。。。
兼疟感冒 。。。。。。。。。。。。。。。。。。。。。。。。。。。。。。。。。。。。。。。。。。。。
特别感冒 。。。。。。。。。。。。。。。。。。。。。。。。。。。。。。。。。。。。。。。。。。。。
内虚感冒 。。。。。。。。。。。。。。。。。。。。。。。。。。。。。。。。。。。。。。。。。。。。
热伤风 。。。。。。。。。。。。。。。。。。。。。。。。。。。。。。。。。。。。。。。。。。。。。。
八、燥气病 。。。。。。。。。。。。。。。。。。。。。。。。。。。。。。。。。。。。。。。。。。。。。。
燥气感冒 。。。。。。。。。。。。。。。。。。。。。。。。。。。。。。。。。。。。。。。。。。。。
燥气咳嗽 。。。。。。。。。。。。。。。。。。。。。。。。。。。。。。。。。。。。。。。。。。。。
燥气疟疾 。。。。。。。。。。。。。。。。。。。。。。。。。。。。。。。。。。。。。。。。。。。。
燥气喉痛 。。。。。。。。。。。。。。。。。。。。。。。。。。。。。。。。。。。。。。。。。。。。
燥气霍乱 。。。。。。。。。。。。。。。。。。。。。。。。。。。。。。。。。。。。。。。。。。。。
九、痧症 。。。。。。。。。。。。。。。。。。。。。。。。。。。。。。。。。。。。。。。。。。。。。。。。
痧胀 。。。。。。。。。。。。。。。。。。。。。。。。。。。。。。。。。。。。。。。。。。。。。。。。
痧霍乱 。。。。。。。。。。。。。。。。。。。。。。。。。。。。。。。。。。。。。。。。。。。。。。
十、湿热病 。。。。。。。。。。。。。。。。。。。。。。。。。。。。。。。。。。。。。。。。。。。。。。
叶天士甘露消毒丹证治 。。。。。。。。。。。。。。。。。。。。。。。。。。。。。。。。
叶天士神犀丹证治 。。。。。。。。。。。。。。。。。。。。。。。。。。。。。。。。。。。。
导言
时病者,因时令之大气变动所发生之病。如中暑、霍乱、痢疾、白喉、疟疾、时行感冒、燥气、痧
症、湿热等是也。病虽因于时气,病实成于本气。自来论时病者,皆认为外来时邪中入人身为病,
于人身本气自病,全不重视。
学医治病,先要将“认定着落”四字彻底用功。时令病,如认定为时令之大气中入人身为
病,则用药必以驱逐时气为着落。驱逐时气之药,即是伤耗人身本气之药。本气伤耗,病必加重。
病既重矣,尤以为时气驱逐不尽,又将驱逐时气之药,继续用之,本气更伤,气伤人死仍不解
何以人死之由,比比然也。认定时令病乃人身本气为病,则用药必以调和人身本气为着落。本篇
各方,皆调和本气之方。时令之气之偏,人身本气自病之诱因耳。调和本气,处处乃有辩法。临
床经验,自有理得心安之乐。王叔和书未读通,将《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寒”字,
认为风寒的“寒”字,于《伤寒论》开首妄加序例,曰:寒毒伤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于是本
气自病,都认为伏气为病,相习不察,杀人多矣。荀子曰:六淫之气,皆起于地,与天无关。
《内经》曰:在地为五行,在天为六气。荀子为周秦时人,《内经》则周秦时医家之所言。天空本无
所有,实际研求,《内经》不如荀子可靠矣。《内经》又曰:“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
不下也,云雾不精,故上应白露不下。”云雾,乃地下水中所藏之阳气,上升于天空所成,《内
经》又合于荀子矣。读中医书籍,非先认识原理,自己有了判断能力,鲜不被前人之说所扰乱者。
时病本气篇之作,非有意反对前人,事实上原如此也。
一、暑病
中暑的意义
大气中的暑气,即太阳直射地面之相火,应往下降,尚未下降之气。人身中的暑气,即胆·
经相火,尚未降入中气以下之气。病者,此火气在地面之上,熏蒸燔灼,伤人肺气,所谓从口
鼻而入是也。一伤之后,引起本身相火,熏人肺金,即是本身相火的暑气自病。引起之后,外来
暑气即不负责。中者,伤也。
外来暑气,既是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气。此热气人人都呼吸之,而病暑者不过于百人之一人,
可见暑病乃人身的暑气自病,外来暑气,不过诱因耳。
少阳暑火,下降则为土气之根,不降则为金气之贼。肺气清降之人,吸入暑气,肺能降之,
降则暑化而成生土之火。肺气不能清降之人,吸入暑气,暑气不降,停在上焦,引动本身相火
暑气,逆伤肺家,遂成暑病。暑病分轻重两证。
轻证暑病
轻证暑病,发热,热有进退,微恶寒,时作时止,头痛,身软,精神倦怠,或欲呕或不呕,
或泻或不泻,舌有薄苔,或黄或白,恶见日光。脉象虚,中部取之。方用藿香一钱,扁豆四钱煎
服。泻与呕均加厚朴一钱,吴茱萸三分,黄连三分。头痛甚,加黑豆三钱。鼻气热,加焦栀仁二
钱。
本身少阳暑气,散漫胃中,脾胃不和,故恶寒发热。病在脾胃,不在荣卫,病属于虚,故
热有进退,时作时止。胆经不降,故头疼。暑气熏肺,故身软而精神倦怠。胆经逆故欲呕。暑气扰
于胃中,胃不和,故泻。胆胃俱逆,故舌有薄苔。病在胃间,故脉动中部。暑气伤,故脉虚。胆火
逆伤肺阴,故头痛甚。本身暑气浮逆,故恶见日光。肺热故鼻气热。如病已数日,又加口苦,脉
则沉取乃得,左脉较弱于右,日久则病深故也。左脉较右脉弱者,暑伤阴也。
藿香降胃和胃,扁豆建中调胃,厚朴降胆理胃,萸连降胃气调升降,黑豆养阴,焦栀仁降
相火。此证为普通暑病。不用甘药者,暑病脉在中部,不宜甘性之壅滞也。扁豆性平味淡,最宜
暑病。
重证暑病
重证暑病,恶寒,发热,身重疼痛,呼气热而手足逆冷,口开而前板齿燥,小便已,洒洒
然毛耸,小有劳身即热,汗出而渴,舌有薄苔。脉象弦细芤迟。方用竹叶石膏汤,竹叶、生石膏、
法半夏、党参、粳米各三钱,麦冬、炙甘草各二钱。
本身少阳暑气,伤及肺金。肺内热,故为恶寒。相火逆升,故发热。肺热,故身重疼痛。肺热
于内,阳气不能四达,故气热而手足逆冷。肺热则鼻难呼吸,故口开。金水相连,肺热故齿燥。
肺经与膀胱经同行皮毛,小便已,则气升,气升而肺热,故毛耸。相火散漫,肺金不能收之,
故小有劳身即热。肺胆胃三经俱逆,故舌有薄苔。肺阴被胆经暑气灼伤,故汗出而渴。气被暑伤,
津液亏耗,故脉象弦细。暑伤肺阴,故脉芤。暑盛气弱,故脉迟。
竹叶石膏麦冬清肺热,党参粳米炙甘草补中气,以生津液,而降暑气,半夏降胃也。竹叶
与麦冬并用,能将肺络中燥热,清降而下,将肺家阴液回复,直达肾家,收令行于上,相火归
于下,中气有源,全身的旋转升降,各复本位,是以顷刻之间,病愈人安,有不可思议之妙。
凡暑病热病温病之重,无不因肺金被伤而来。盖肺金收降,则暑气热气温气,皆不致上犯之故。
不上犯则下降,降则不病也。
如舌苔厚腻,头胀如蒙,是兼有湿气,可加六一散,扁豆皮薏苡各三钱,厚朴一钱。此方
之炙草,所以成石膏之功也。此方之石膏麦冬,因汗出而渴,用之以救肺阴也。
暑泻
暑泻者,非暑邪直入胃肠为病,乃肺气为相火暑气所伤,不能收敛清降,因而气机混乱之
病也。
缘人身大小二便调匀,全赖肺气清降收敛。肺气能收敛,木气乃能疏泄,相火乃能下行。中
气乃能运化,水道乃能清通。肺家一被暑热所伤,不能降敛,于是相火散漫,则发热心烦而作
渴,胆胃俱逆,则恶心呕吐而中满,气机壅遏,水道闭塞,木郁不能疏泄,遂成下泻。脉则右
盛于左,或左右小弱。方用滑石竹叶荷梗佩兰叶各二钱,以清降肺气,而疏气机,神曲蔻仁各
一钱,以温运中宫,郁金粉丹皮各一钱,以疏木郁。自然小便清通,胸膈松快而愈。脉虚加扁豆
山药各三钱,以扶中气。
清暑之方,最忌偏用温补,尤忌苦寒。此方平淡而奏大效,清凉以治金木,温运以治中宫,
暑月泻利之大法也。最忌温补四字,是对清暑之方的清字而言。
若身热烦躁,汗出不止,此为内寒外热,用大蒜半个,黄土一撮,同捣极烂,新汲井水调
服,蒜与黄土调中温寒,新汲井水,收降相火暑气,则热退躁平而汗收也。若不省人事者,新
汲井水忌用,改用温开水调服。大蒜通发,同黄土并温补中气。
李东垣之清暑益气汤,党参、黄芪、炙甘草、生姜、红枣补气,苍术、白术、泽泻补脾,当归补
血,青皮、神曲理滞,升麻、葛根升清,麦冬、黄柏清肺清热,五味子补肾,为世行治暑有效之
方。若果外来暑气入了人身为病,岂可用如此大补之药。可知暑病乃人身相火之气不降之病,相
火乃人身生命根本,逆升不降,根本气伤,故用如此众多的补药,而见殊效。人身本气自病的
原理,不可忽矣。此方不用升麻为稳妥。此方清字的力量,全在麦冬黄柏二味也。
暑厥
暑热之时,行走暑地,忽然昏倒,不知人事,肢厥,脉不虚者。此则地面的暑气,伤人肺
金,窒塞气机所致。法宜芳香通肺并不治暑。方用蔻仁,菖蒲,木通,滑石,磁石,各五分煎服,
肺气通降则愈。蔻仁菖蒲开窍活络,以通窒塞的气机,木通滑石磁石引气下行也。脉之不虚乃气
窒之象。
暑厥之脉,虚脉多,不虚脉少。虚脉者,宜白糖补中。脉不虚者,宜菖蒲方通滞。白糖方,
即脉不虚者亦宜用之。因厥虽是气机不通,然非中气先虚,气机的升降焉能停止。虽厥而脉不虚,
不虚在气机。虚在中气。重量白糖水,补起中气,中气一经旋转,气机立即升降。脉的实象,立
即转虚。因暑病的原则,本是中虚。中气不虚,偶然吸入暑气,不过头目不清,肺胆之气仍能下
降,本身相火之气仍然下行,不致病厥。暑厥之死,死于中气之脱,非死于气机之闭。白糖立可
补中气,药则多侯时间,关系亦大矣。中气先虚,因病暑厥,既病之后,中气更虚。虽应服菖蒲
方之病,先服白糖方,菖蒲方宜可得白糖之助。白糖补中,不横不滞,有功无过之方也,如菖
蒲方来不及,大蒜黄土方甚效,脉虚与不虚皆宜。豆浆重约二两,加盐,不可太咸,热水调化,
去渣服,盐补中气,豆浆解暑,豆之解暑,降胆经也。可通治暑病。大蒜方,白糖方,豆浆方,
取得迅速,暑厥便利。
其有暑月乘凉,里阳被外阴所遏,皮肤蒸热,恶寒无汗,身痛,此非受暑,乃暑月外感。
方用藿香薄荷桑叶各一钱,黑豆绿豆各三钱,煎服,以解外阴,而安里阳即愈。如兼口渴下利,
加滑石三钱。
无以上诸证,只寒热头疼者,葱白三个,淡豆豉二钱,盐少许,煎服即愈。此非暑病,乃
暑月感寒,脉必有弦紧之象。弦紧者,寒伤荣而卫闭也。故用葱白通之,豉能通滞,又能养中,
盐补中气,不加盐,见效不彻底,盐味宜稍厚些,但不可太咸。
又有暑月热极之时,心慌意乱,做卧不安,面红肤热,身软无力,不思饮食,舌净无苔,
或舌色满红。此暑火不降,木气失根也。方用乌梅五大枚,冰糖二两,煎汤热服,酸甘相得,痛
饮一碗立愈。凡热极而死者,皆相火不降,木气失根,中下之气皆并于上之故。此亦暑病一种,
但非暑气入肺,窒塞气机耳。此证脉虚或洪。暑月发热,乌梅白糖汤特效。
乌梅善收相火,大补木气。暑热极盛,气升不降之时,为补益妙方。如秋凉服之,少腹顿胀
盖相火已降,木气业已得根,不宜再事敛补也。热极之时,心慌皮热,小便短赤,一服乌梅汤,
小便清长,亦相火下降,肺气清收,木气复疏泄之力也。惟舌有腻苔,不宜服用,将湿敛住,
必增胀满,病有恶寒者,亦不宜服用。
中暑大汗昏倒
暑月忽然昏倒,汗出如雨,头昏不能起立。重量冰糖水,或白糖水,频服。或豆浆加盐,热
水调化,去渣服。大补中气,胆经相火下降即愈。中暑而用补中药以降胆经暑气,可见非外来暑
气为病。
黄豆一把煎服,治一切暑病甚效。黄豆养津养中,能降上焦火气。本书好用黄豆,因其功效
高过他药,故多用之。本书宗旨,在把握原则,以应万变,使学者一洗漫无系统之习也。发热欲
呕,服下即愈,但中虚脉虚者,又不如豆浆加盐有力,与糖水有力。中虚脉虚兼心慌者,非服
炙甘草三钱不效。
温热暑三病,均无实者。至于暑病,则暑伤肺气,更无实者。闭厥一证,愈闭愈虚,所以开
闭之药,只合用轻清之品。王孟英医案,伏暑之证,吾人认为自己的伏热便合。
暑热之气,上热下寒,天人所同。多有食寒,饮冷,腹痛泻利,小便不利者。平胃散三钱一
服即愈。兼口渴者加六一散。脉迟不渴,背恶寒心躁扰者,此为阴寒之病,平胃散加附子二钱。
舌苔厚腻而脉象虚微之中,兼有沉弦一线,心中躁扰者,是脏寒而又兼暑。宜四逆汤,附片干
姜 炙甘草各二钱以温脏寒,加六一散三钱以清暑气。单阴寒病,舌苔不厚腻也。
其有平日阳虚,忽然病暑者,不论外证如何,其脉浮大无比,按之空虚,是为阳虚。如按
之空虚,却于中部,现出细而兼紧,或细而不紧之一线,口又微苦,便是阳虚兼暑。阳虚兼暑,
宜四逆汤。附片干姜炙甘草各一二钱,以治阳虚,加冬瓜自然汁一两以清暑,自然能愈。如无瓜
汁,六一散三钱或麦冬三钱以代之。老人夏月多病此者。人身相火的暑气聚于胃中,故脉细紧现
于中部,细乃肝胆之脉,少阳相火,胆木从化,故口苦脉细。
温病湿热暑病,其重要责任,全在肺家。肺气能收降下行,木气升而复降,即不发生温病。
肺气能收降下行,汗尿通利,湿不停留,热无所附,即不发生湿热病。肺气能收降下行,相火
不致逆腾,即不发生暑病。温病外证,发热身痛,神志昏迷,脉象模糊。暑病外证,恶寒发热,
热则时进时退,时退时进,头热肢冷,气热欲呕,脉则独现中部,虚而稍数。湿热病外证,头
重胸闷口苦,恶寒发热,脉象濡数。须将温热经纬所载病证治法,熟玩深思,分别清楚,庶几
周密少失。然必归本于本身之气自病,方合事实,用药乃有着落。
温病湿热暑病,皆寻常六气之病。温热诸书,每将瘟疫搀入,学者读之,遂将理路混乱。著
者于疫病无实地彻底之经验,以天人圆运动之原理度之,圆运动偏为时令病,偏之太过,则成
疫耳。如是则病疫亦有六气之分,不能限于温热也。偏之太过,中气之阻,是疫病乃上实下虚之
病。上愈实,下愈虚;下愈虚,上愈实。疫病诸书,只知实不知虚,误了后人不少。
二、霍乱
霍乱的意义
霍者大也,升降倒作,中气将散,大乱之病也。夏秋之交,地面上的阳热,盛满蒸腾,是
为相火。相火下降,地上清凉,地下温暖。上清下温,升降自然,中气达运,不病霍乱。相火不
降,中上则热,中下则寒。人与造化同气,中上热则病热霍乱,中下寒则病寒霍乱。热霍乱之外,
又有干霍乱,中积霍乱。寒霍乱之外,又有湿霍乱,普通霍乱。
热霍乱(此处原书缺)
胸部绞痛而吐酸腐,腹部绞痛而泻恶臭,大渴大烦,肢体燥扰,为热霍乱。此皆中上火盛
之人,感触地面相火之热,将本身火气增加,阻塞气机,灼伤阴液所致。脉象实数,舌无苔或
有苔。方用新汲井水一大碗,一饮而愈。
相火之火,最喜降入下焦阴气之中,最忌散出上焦阴气之外。新汲井水,凉而不寒,至
阴之气,清降之质,服下之后,将火热之气收藏而下。于是火藏阴中,升降复常,津液续生,
气机舒展,是以诸病皆愈。痛而如绞,木气阻滞。气展木舒,故痛愈也。
干霍乱
胸腹绞痛,欲吐不得,欲泻不得,舌起干黄苔,渴能饮水,脉沉实有力。为干霍乱。亦名闷
霍乱。吐泻者亦名热霍乱。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或兼用刮痧法。刮痧法最效,立刻病减,胃间积
气刮通也。刮法详下文。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各一钱,不煎,开水泡,微有苦味便行。服
下之后,胸腹气舒则愈。人身气机,升降运动,无一息之停。胸腹绞痛者,气机聚塞不通也。泻
心汤与刮痧法,皆系将聚塞的气机,迅速疏通之故。
中积霍乱
暑月之时,污积之地,忽有暑积之气,由口鼻入胃而病霍乱。胸腹满痛,昏迷烦闷,或吐
泻或不吐泻。先用痧药取嚏,或纸捻取嚏,用新取黄土一撮,大蒜半个同捣,温热水调,去粗
渣服。黄土大蒜,能涤积气,助升降,此方治此病,有恰好妙处。虚证去滞之法。霍乱无实证,
虽人霍乱舌有干黄苔,乃一部份暂时之实热耳。霍乱除寒霍乱外,皆胃滞也。
寒霍乱
盛夏之时,太阳射地的热,盛满蒸腾,雨多之年,热气随雨降入地下,上不病热,下不病
寒。雨少之年,热气不降,地面之际,上热下寒。中上偏热之人,感触热气,增加了本身热气,
热伤津液,气机因而阻滞,遂病热霍乱干霍乱。中下偏寒之人,感触寒气,增加了本身寒气,
中寒不能旋转升降,遂病寒霍乱。
寒霍乱,胸满而吐,吐非酸腐,腹冷痛而利,利非恶臭,亦有腹不痛者,口不渴舌无黄苔,
小便不利,四肢无力,微作寒热,气微神清,脉象虚微或虚大。方用理中丸,党参白术炙甘草
干姜各二钱,蜜为丸,如无丸,亦可煎服。
中气温运,则胃气降而不吐,脾气升而不利,此病虚寒之中,又兼湿气,故升降倒行,而
病如此。此方参草补中之虚,白术除湿,干姜温寒,故病愈也。然须有变通之法,因吐利之后,
津液大伤,刚燥之药,多不能受。如有当用此方,而此方服下,反又吐出者,此干姜白术燥横
太过,可用炒吴萸一钱以代干姜,加炒黄连二分以降胃逆,用茯苓以代白术便妥,参草仍用。
黄连降胃逆所生之虚热而止吐,使温中之药得顺下耳。冷痛者,寒甚阳微,不似绞痛属于木滞
也。
此证如因病人服方仍吐,认为热霍乱。而以热霍乱之方治之,亦如热霍乱误服姜术,必立
见大祸。以生姜嚼之,不觉甚辣,便是寒病。
寒霍乱吐泻之后,津液受伤,亦有渴欲饮水者,燥药务必慎用。若欲饮不止,是阳气自复
矣。寒霍乱用烧盐汤亦效。用食盐烧红,调温热水服,温补中气,亦理中丸之意。味不可咸,适
口为度,咸则伤阴。
若寒霍乱,吐利而兼汗出肢冷者,宜四逆汤。附片二钱,干姜炙草各二钱回阳乃愈。如脉微
欲绝,汗出外热,小便复利,是阳气虚脱于下,阴气散失于上,须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复
阴回阳乃愈。干姜四钱,炙草三钱,附片二钱,猪胆汁略有苦味即行。重用姜草以温补中气而通
脉,附片回阳,猪胆汁复阴,使四逆汤能下行也。此方如无猪胆汁,服下必仍吐出,气脱而死。
湿霍乱
湿霍乱,吐利之后,身热,汗出,头疼,渴而能饮,水仍吐出,小便不利。方用五苓散。茯
苓猪苓各二钱,白术泽泻各一钱,桂枝一钱,研末,热开水送下,多饮暖水,汗出尿利即愈。
如无散服汤亦可。湿霍乱胸腹不绞痛。如吐水而胸间硬痛,须加木通二钱以助五苓散之力,乃愈。
热汗者,湿气阻格相火不能下降也。头痛者,湿气壅遏于上也。渴而能饮,饮而仍吐者,湿
伤津液,相火不降,故渴而能饮,饮为湿格,不能下行,故吐也。五苓散,泄去水湿,相火下
降故愈。用桂枝者,疏泄小便也。五苓散证之身热,并非外感,乃湿气阻格,相火不降之故。霍
乱病,夏秋之间,病者极多,治法稍差,动关生死。王潜斋医书五种,有重订霍乱论,辨证明
白,方法细密,为霍乱第一完备之书。所列热霍乱误服温补之祸,一片苦心,嘉惠后学,读之
增人知识。惟谓热霍乱为普通时气之病,寒霍乱全为个人身体之病,却未妥当。民国壬申,西北
夏旱雨少,霍乱盛行。医见旱热,用凉药清热皆死,医用当归扁豆川芎薏仁吴萸温暖柔剂,加
黄连一二分者,多得救活。可见大气上热不降,中下必寒,人身因而上热下寒。天人一气,不可
置而不问。孟英先生,经验宏富,我之师也,天人之理,则未尽解矣。
霍乱病,除寒霍乱外,凡胸腹绞痛而吐利,或至手足温,脚转筋,四肢发厥者,皆宜温通
胸腹滞气。用藿香叶荆芥各二钱,浓煎温服或嚼服。滞气一通,诸病自愈。寒霍乱忌用。如病在处
暑以后者,白马通一味极效。详下文燥气霍乱中。凡胸腹绞痛之霍乱,一面服藿香荆芥疏气,一
面用刮痧法,用磁碗边抹植物油,刮背脊两旁肩胛骨之间,顺刮而下,不可倒刮,颈项,两肩,
两肘弯,两腿弯,刮出红点,内外气通则愈。人身脏腑皆系于脊,即系于肩胛骨中间之处。颈项
两肩肘弯腿弯,为脏腑经络之总刮,故刮之而脏腑之滞气皆通。惟胸腹不绞痛之寒霍乱,则不
可刮,刮则气散。胸腹虽不绞痛,而背胀肢麻,面色漆黑者,仍可刮之。刮后服重量白糖水,以
补中气,养津液,频频服之。
普通霍乱
胸腹绞痛,上吐下泻,舌无干黄苔,而有润黄苔,为普通霍乱。重量白糖水,频频温服,
补养中气,补养津液。中气回复,胃降脾升,吐泻自止而病愈。或用黄豆浆约重三两,热水调化,
去渣服。豆与盐皆补中气,而豆并能调和肝胆木气之邪气,时令病最宜用豆,即是调和木气。如
无豆浆,用豆豉一把,加盐煮水服,盐味厚些为合,惟不可咸,盐味薄则补中无力,盐味咸则
伤阴液,宜加注意。世用食盐水甚效,此寒霍乱也。盐伤津液,非寒证慎用。
霍乱烦渴者,乌梅五枚煎汤,调生白蜜一匙立愈。乌梅降胆经,生津液,白蜜润肺胃也。
霍乱统分不渴者,与渴而能饮水不吐出者,与渴而能饮水仍吐出者。不渴者用烧盐汤,温
补中气即愈。渴而水不吐出者,用藿香荆芥各一二钱,研末白水吞下,疏通胃滞即愈。如不及为
末,嚼吞亦可,煎服亦可。渴而水仍吐出者,用烧盐汤,吞藿香荆芥即愈。水仍吐出,兼中寒也。
此三方,可为霍乱治法之总结。如非不渴之寒霍乱,忌用盐,否则盐伤津液,吐利又伤津液,
必坏。白糖水养中养津,霍乱皆宜多食。寒霍乱病人食之喜悦者,亦宜食。不喜悦者不必食,津
液已伤,则食之喜悦也。黄荆条叶寥花叶各一叶,嚼食,白糖水送下,或煎服。治胸腹绞痛之霍
乱而渴者,特效。胸腹不绞痛不渴者,忌服。此二物与藿香荆芥气味相同,疏通之力量较大,故
寒霍乱忌之。荆条可编筐箕之条,其叶五岔七岔不等,有寥花处多有之。烧盐汤,白糖水,藿香
荆芥,荆条叶寥花叶,霍乱盛行时之简便良方也。荆条叶寥花叶,宜早备随身应用,做成一分
重一丸,一丸便效。
三、水泻
水泻的意义
夏月火气湿气当令,夏火灼金,木气退化,人身亦然。脾湿土滞,升降不调,肺热不能将
水收入膀胱,肝虚不能疏泄水湿水入大肠,遂成水泻。水泻分普通水泻。肺热水泻。停食水泻。伤
阴水泻。水泻已愈二便难分。湿气水泻。转寒水泻。
普通水泻
水泻一日一二次者,为普通水泻。方用加减平胃散。苍术厚朴橘皮槟榔炙草白芍当归栀仁各
一钱,即愈。苍术温散水湿,橘皮槟榔调理胃间滞气,栀仁清肺热助收敛,厚朴温肝阳助疏泄,
炙草补中气,归芍养津液也。煎一次分三次服,一服尿利泻止,即止服。尿利切不可再服。再服
伤阴,尿多即成大祸。
肺热水泻
夏日肺热汗出而水泻,好西瓜饱啖,肺热清小便利,水解制止。汗出亦肺热也。老人或体弱
人,用冬瓜蒸自然汁温服,清利肺胃,泻亦能止。夏日水泻,肛门觉热者,即是肺热,西瓜汁
冬瓜汁极效。总之夏火克金,则热气伤肺,肺热不能收敛,故病水泻。所以清肺热,理胃滞,为
夏月利水唯一妙方。不可徒用姜苓,反伤津液而增肺热也。
停食水泻
水泻多兼停食,不论何时,误服温补,多致泻死。停食水泻,分虚证实证。实证嗳酸,恶食
口苦,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脉实有力,舌有黄燥厚苔。虚证嗳酸,恶食,不潮热谵语,
不腹满痛拒按,不发热,或发热,起则头眩,口或苦或不苦。舌无燥苔,或有苔不多,脉虚而
紧,紧者积聚之象也。实证用大承气汤下之。下去燥粪,水泻乃止。虚证用加减平胃散。 凡用平
胃散,总须辅以清热养液之药,小便一利,切勿再服。再服伤阴,小便一多,必贻大患。术朴燥
热,利水力大之故。
乌梅八枚,白糖二两,水泻极效。此夏热上盛,相火不降,木气退败,不能疏泄,乌梅补
木气助疏泄,降相火故效。夏日木气不能疏泄,故水入大肠也。如夏日阴雨不热,水泻盛行,用
黄豆炒热磨粉食,运水燥湿,尿利而愈。凡交夏病水泻痢疾者,服此方即愈。
伤阴水泻
水泻日久,诸药不效,食欲照常。此泻伤阴液,热气外溢,宜猪肉煮浓汤,去油随意啖食,
补起阴液,热气内收,小便清利即愈。如胸中有停食臭味者,用汤吞服神曲槟榔各一钱可也。泻
久伤阴,后患甚大。此方补阴,非草木之品所能及,不可轻视。
水泻已愈二便难分
如水泻已愈,大小便仍分不开,可用归芍地黄丸,一次吞服一钱,一日三次服,大小便自
能分开。缘水泻伤阴,肝木失养,不能自主其疏泄之权。欲小便则大便并出,或则先解大便少许,
然后能解小便,大便虽无水而是烂粪,一日仍有二三次。归芍地黄丸,乃六味地黄丸以补阴,
加当归芍药以调肝木也。此方水泻,而人虚脉弱,素日肝木枯热者,最效。
以上加减平胃散,治普通水泻,西瓜冬瓜汁治肺热水泻,大承气汤治停食实证水泻,乌梅
黄豆粉治脉虚水泻,鲜猪肉汤治阴虚水泻,归芍地黄丸治阴虚肝枯水泻。
湿气水泻
水泻不嗳酸,无停食关系,而渴能饮水者,用五苓六一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二钱,桂
枝一钱,六一散三钱煎服。五苓去湿,六一清热利尿道也。消食之品忌用。若不嗳酸而泻白水,
是食不停于上,而停于下,仍用停食治法。槟榔山楂麦芽神曲炒栀仁各一钱,连服二三剂,白
水转为黄水。即愈。
火土转寒水泻
水泻有滞者,以腹响肠鸣为证据。人身二便分利,又赖小肠运化之力。此运化作用,是整个
圆运动。火土二气,居小肠之部,为圆运动的枢机,中气是也。若有一点停食,阻滞其间,整个
运动不能圆融,小肠之力即不能将水分运入膀胱,水入大肠,便成水泻。水入肠中,是以作响。
病水泻者,若服药后,肠已不响,小便已利,而仍水泻,且转黑绿色,食欲大减,是停食尚未
全消,火土之气转寒,宜消食兼温中之法。用炒槟榔炒山栀炒神曲炒麦芽各一钱,加干姜一二
钱,忌用炙草。黑绿转为黄色,然后粪便渐干乃愈。凉药阴药不可再用。如服干姜发现燥热,加
吞归芍地黄丸一二钱以养阴为治。
水泻无尿,腹中雷鸣,咽中有伤食气味。用槟榔大黄各一钱以消食,大乌梅十枚补木气助
疏泄以行水。伤食气味已消,仍泻者,是食已消去,疏泄不足,去大黄槟榔,单用乌梅日日服
之,服至小便长为止。虽咽中无伤食气味,而腹中雷鸣,是亦伤食。凡白术山药扁豆等一切补土
之药均忌。此方可为水泻总方,平稳而有特效,法则精当,药味简单,有益无弊也。水泻误补而
死者多矣。食消尿利,一日即可复原。乌梅温升肝经,脾即受益。温降胆经,胃即受益。利尿又兼
开胃进食之药也。若尿利仍服乌梅,即小便加多肝脾枯燥,变生大病。乌梅其性温燥故也。
水泻,咽中已无伤食味者,不可用槟榔消滞。如人虚脉少,用参苓白术散,党参白术茯苓
各五钱煎服,连服三剂即止。虽有腹鸣之证,亦可服之。此腹鸣乃中土虚而不运之滞,不可消滞
伤中,亦不可用炙草以横中。
水泻而鼻气热者,不可用大黄。鼻气热者多下寒,宜用槟榔一钱以去滞,陈艾叶一钱以温
乙木之寒。或用乌梅五枚以代艾叶亦可。
四、痢疾
痢疾的意义
痢疾之病,何以多在夏令与秋初。因正当木气败退,土气湿盛之时,偶然寒热不调之大气,
人身的木气遂陷于土气之下,不能疏泄,遂病痢疾。而金气当旺,木气更衰,疏泄更难,故不
易治。
普通痢疾
后重,下红白,腹痛,小便不利。此病中气虚寒,不能升降木气,肝木下陷,不能复升,
郁生下热。木郁生热,疏泄不遂所致。方用干姜二钱,炙草三钱,以温补中气,木香五分,以温
升木气,以疏泄小便,当归白芍各二钱,以养木气之津液,而和其疏泄,炒黄连一钱,以清热
也。舌有黄厚苔者,加槟榔一钱以消胃滞,无黄厚苔切不可加。黄连春夏用吴萸水炒,立秋后不
炒。
红白者,大肠中之脂膏,被木气冲击而下也。大肠气属庚金,金主收敛,木气下陷于庚金
之中,则冲击于肛门,而庚金之气,有收敛之,故觉后重。稍下红白,木气稍遂,故又暂止。木
气主动,暂遂一时,又欲疏泄,木气疏泄,金气收敛,相为乘除,故痢疾一日数十次。世以红
白为邪气,非下尽不可,误事多矣。又以痢疾为有滞,非消导不可,滞诚有之,亦本身之气之
滞,只可调和升降,万不可消。世云痢初起无补法,木郁不升,愈补愈郁也。如病人所在地,冬
令雷鸣,或冬令不冷,大气中阳根不足,则夏日痢疾,多有兼下寒而红多白少者。黄连忌用。宜
加生艾叶一钱以温下寒,切不可用附片。附片补水木之阳,木气正郁而补之,郁更加矣。普通痢
疾最多,此方经过多少困难而成。审度脉象加减用之,无不效者。
此方亦治噤口痢疾,痢而至不食,中败极矣。不食之原因,木气横结,中气大败,胃口热
结也。木气横结以克胃土,归芍木香以舒木气,中气大败,炙草干姜以温补中气,热结胃口,
黄连清热开胃,故能食而痢止也。痢疾之水热,乃木气寒陷于下,郁而生热。今不能食,则上下
皆热。上下皆热,中气虚寒。姜连与木香白芍并用,其旨微矣。
痢疾如在立秋以后,其水气之郁而不能疏泄,乃金气敛结之故。于方中加薤白五钱葛根三
钱,薤白降辛金,葛根升庚金,金气通调,水气之疏泄乃遂,小便乃利,病乃能愈。普通痢疾
方之黄连,秋后痢疾多宜用之,春夏痢疾慎用。秋后阳气归下,水气得根,水热较足,春夏之
痢疾,水气虚寒,其热不足故也。
偏热痢疾
腹痛,下红白,白多红少,或全白不红,后重,小便不利,口渴,身热,口臭,气实,口
苦,舌苔干黄。脉象沉而实,或数而细沉有力。方用白头翁、黄柏、当归、白芍、葛根、槟榔各二钱,
黄连一钱,绕脐痛甚,按之更痛者,加酒制大黄一二钱,清热养水,疏滞升陷即愈。脉弱者大
黄忌用。如下白物而不口渴,或下如熟藕粉之物,脉不实,用普通痢疾方,去干姜,木香减半。
白头翁黄柏最寒,能清下部木气郁热。
偏寒痢疾
腹痛,下红白,极重,红多白少,或全红无白,小便不利,不渴,口淡,气微,或面红,
舌苔白而润。脉象沉微,或洪大按之无有。方用桃花汤,干姜、赤石脂、粳米各三钱,温寒即愈。
左脉较右脉细者,加当归白芍各一钱以润养木气。干姜温中,赤石脂固滑脱,粳米生津液保胃
气也。如脉不微不洪,用普通痢疾方,去黄连加艾叶一钱,并加炙草一钱。
外感痢疾
此因外感,荣卫失和,引动里气失和,而病痢疾也。痢疾证状,亦如普通痢疾,惟加身痛,
与恶寒发热,脉象数促。方用桂枝汤加葛根。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各三钱,小红枣肉六枚,
葛根三钱。桂枝汤和荣气,加葛根和卫气,荣卫和则肝肺之气和,肝肺气和,疏泄与收敛调和
不偏,是以痢愈。然方中药品,只在解表,并不治痢,可以见表里一气之意矣。葛根和卫气者,
葛根善升大肠金气,大肠气升,肺气自降,肺气为卫气之主,肺气降故卫气和也。痢疾盛行之
际,有病痢疾而手足抽搐,牙关紧闭者,此即外感痢疾。卫气闭束不舒,荣气干涩不润,故现
证如此。此方开卫气之闭,润荣气之涩,葛根芍药各加为四五钱可也。葛根开卫气之闭,芍药润
荣气只涩。
凡病痢疾,小便一利,木气升达,诸病即愈。如小便已利,病仍未愈,此为大虚。宜党参、
白术各二钱,山药炙甘草各三钱。左脉较细者,加白芍当归各一钱。不思食者,加甜苁蓉炮姜各
五分以至一二钱。附片不用较妥,其性刚烈,不宜痢疾,痢病用之能将水气燥伤,水气更乱。或
用参术苓草当归萸肉甜苁蓉各一二钱,补脾养肝血亦效。此方脉虚痢久者,甚相宜也。小便不利,
认为应当补虚者,此二方均宜。
凡体虚,不能用木香以利小便之人,可用鲜葡萄须一握,煎服,小便即利。或肥乌梅五枚,
白糖一勺亦佳,补木气助疏泄也。东行李根白皮,补木气助疏泄亦效。
普通痢疾,如在冬天不闻雷而有雪有冰之地,黄连可加至二钱,因其地大气阳足,水气之
热较实,非黄连不能清去其热。能用黄连的普通痢疾,其愈极速,不能用黄连而用栀仁,其愈
稍迟。然不能用黄连之地而亦用之,伤损脾阳,必遗后患,日久难愈。此人所忽也。
如痢疾日久,饮食照常,左脉小而沉,小便不利而腹满痛者。好西瓜饱食,小便清利,诸
病自愈。或生荸荠十数枚,连皮嚼食,养阴去积即愈。此即热伤阴份之痢也。
如舌白如粉不渴,日痢数十行。小便不利,痢下之物,白而沉重,胸腹如格,渐至不食,
诸药不效者。用椿叶包围腰腹,紧垫肛门,并闭口做深呼吸,以闻椿叶的香气,并煎椿叶浓汁,
时时啖之,约半日之间,小便自利而愈。此危候也。然其脉必沉弱,如痢疾发烧,脉洪大有力则
凶矣。椿叶收敛金气,温运木气也。东行李根白皮二两浓煎亦效,李根最补木气,性微燥。木香
有气味厚量重,本方分量,乃薄者。如用厚者,须减三分之一,否则伤血燥肝。
痢疾后重,如力大难支,有内脏都要压出之势,此为大虚。白芍五钱雌鸡一只,炖服,即
能减轻。老年人与上年冬季鸣雷交夏病痢疾之地,多有大虚之证。鸡大补木气之阳,白芍和之助
其上升也。后重力大难支,木气陷极之象。痢疾的原则,中虚木陷。世之好用大黄杀人者,原则
未认清也。
每年痢疾盛行之时,每日食炒热黄豆粉少许。温寒,燥湿,疏木,使木气不陷,即可不病
痢疾,可靠之法也。
病痢时,过服热药,病愈之后,大便后有脓血滴出,肠胃间时痛时响,小便时少时多,腰
下脊骨中,每夜必有似欲下坠之意,并作响声,肾脉肝脉如无,面色深黄,经年累月不愈者。
此肝肾被热药灼伤,阴阳俱虚,肾寒肝热而土湿。方用黄土汤,附子以温肾寒,阿胶生地黄芩
以清肝热,白术灶心土以除土湿,炙草补中,服后肝肾脉起,升降流通,其病乃愈。白芍降胆
经以升肝经,清热滞收疏泄,以术草辅之重用最宜。时方之归脾汤亦效。
红痢有寒证有热证,究竟寒多热少。白痢有热证有寒证,究竟热多寒少。一壮汉三十余岁,
未结婚。病红痢,不渴,口亦不苦,舌亦无苔,脉沉实,命服龙胆草炙甘草各二钱而愈。一孕妇,
病白痢,如清涕,脉虚微,命服附子理中汤加当归鹿茸,十余剂乃愈。痢疾原则,只分寒热两
门。热证用《伤寒论》白头翁汤为提纲,寒证用《伤寒论》桃花汤为提纲。勿扰他药。
一少年病痢,日下数十行。服石膏黄连等药,病加重。予诊其脉,弦而长,胸饥。此木气疏
泄之病也。用阿胶五钱,炙草三钱,饥止脉平,痢略减,脉仍弦。以为阴伤湿盛,用鸭蛋做成之
皮蛋两枚,服后粪下极多痢大减,仍日数行。后用白术白芍各五钱并食猪肉而愈。后之用白术白
芍者,痢久则土败木盛也。食猪肉,补阴液也。痢之为病如此复杂,不知原理徒守成方者,宜其
施治不效了。后方白术前方炙草,凡木病须补中土。仲景先师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其义如此。
皮蛋养阴除湿。
五、疟疾
疟疾的意义
疟疾外证,恶寒,发热,汗出病解,或热退病解,病解之后,一如平人,病深则隔日一作,
病浅则当日一作。此金气敛结,木气郁结,中气滞结之病也。
《金匮》云:疟脉多弦。弦者木气郁结不舒之象。西南方此病最多,因西南方土薄水浅,地下
封藏力弱,降入地下的阳气,虽非春季升发之时,亦随时忽降忽升,将下降的金气,抵触不能
降下。金气主收敛,既降不下于土气之下,具敛结于土气之际,于是木气与金气敛结,疏泄不
通,大气之中,常有偏于敛结作用。人气感之,遂病疟而现弦脉。必弦象退净,疟乃不发。北方
偶有病疟,则停食而感寒气所成而已。疟疾分普通疟疾,恶性疟疾。
普通疟疾
恶寒,发热,或单寒不热,汗出病罢,起居眠食,一如平人,为普通疟疾。方用麦冬草果
仁乌梅方,麦冬三钱草果仁一钱乌梅三枚切细吞服,病发前服一剂,煎服亦可。服后胸腹响动
即愈。小儿减半,麦冬开金气只结,草果仁开中气之结,乌梅开木气之结,故病愈也。
恶性疟疾
寒热已罢,仍不能食,不能眠,或常热不休,汗出体倦,或吐,或腹胀满,面黄肉肿,尿
少,脉虚,等等虚象,为恶性疟疾。方用八珍益母丸三钱,乌梅三枚,煎汤吞送。如无丸,用汤
药,党参白术茯苓炙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各一钱益母草五分,凡体气虚弱,与老年之人,与
久病疟疾之人,宜服此方。平日曾服姜附者,加干姜附子各五分。参术苓草补气分,归芎芍地补
血分,益母草活动气血之结。虚人老人,其效极大。开结之品只益母草一味,且甚和平,而补气
补血之品乃如此之多,愈虚愈结,治虚为重,治结为轻之法也。老人最怕疟疾,脏腑荣卫,整
个损坏之故。
麦冬草果仁乌梅方,治普通疟疾,无有不效,不伤身体,省事多矣。如恶寒多而发抖者,
是内热素盛,将麦冬加倍用之。麦冬寒胃,草果耗气,应服八珍益母者,不可服之。麦冬证,脉
弦细有力,八珍证脉无力也。八珍益母证,如脉象太虚,可用麦冬钱半草果五分以代益母,益
母散力太大恐更亏也。
疟疾复杂,此篇只列此二方者,凡前贤医案用凉药清肺之病,皆可以麦冬一方的原理方法
括之。前贤王孟英医案,多有清热治愈者,方法细密可学。凡前贤用补剂而愈者,皆可以八珍益
母一方的原理方法括之。有单用洋参见效者,补金气之降,以开金气之结也。用乌梅白糖见效者,
补木气之疏泄,以开金气之结也。用烧酒泡红枣烧焦见效者,亦开金气木气之结也。用醋糖见效
者,开金木之结也。
冷而不热,脉弦细而沉,为麦冬证。如脉不弦细,但沉而不显明,亦为麦冬证。沉而不显为
伏脉,亦敛结之象也。如单热不冷,而小便短者,乌梅四枚以补木气收相火。小便短者,木气虚
寒,乌梅特效。如单热不冷,小便长而且多,脉不微不虚者,白虎汤清金气之燥热,补中气之
虚极效。乌梅禁用。单热不冷,兼骨节烦痛而呕者,又须遵《金匮》之法,白虎汤加桂枝,一面清
金燥,一面和荣卫为治。冬雷鸣,起大风,冬不寒而反热之地,多麦冬兼乌梅证,与八珍益母
证,或甚至八珍益母加附子干姜乃愈也。白虎汤详伤寒方解篇。
乌梅五枚,桂枝三钱,麦冬生石膏各五钱,炙甘草生姜各三钱,红枣六钱(据前惯例,可
能为枚),草果槟榔各一钱。治普通疟疾日久不愈者,特效。桂枝乌梅以解热,麦冬石膏以解寒,
炙草姜枣以补中。疟疾的寒热,荣卫与中气的关系,非少阳胆经的寒热关系。柴胡升散,千金方
喜用之,只知少阳经之寒热,不知荣卫的寒热也。谓石膏麦冬系用以退热不知荣卫的寒热也。疟
疾之热出于荣,寒出于卫。荣卫调和,寒热自罢。荣卫调和,全赖中气,所以炙草姜枣有莫大之
功。草果槟榔,开结之法,亦不可少。服麦冬草果仁方不愈者,亦可服此方。
疟疾只要有寒热证在,无论兼现何证,总以麦冬草果乌梅方为主。疟疾已罢,乃治他证。一
五十余岁病者,腹肿胀,脚亦肿,不能食,舌苔黄,口苦,尿赤,隔三日交申时发冷发热,病
已两月。用麦冬草果乌梅,于申时初服下,疟疾不发,四小时时后,舌苔黄退半,进食甚多,
口不苦,尿转清,连服三剂,诸证全愈。如疟未愈,而治他证,荣卫未和,必因他经之药,而
使疟病加重。先治疟疾,疟愈而荣卫调和,阴阳不乱,脏腑复其平和之常,诸证自愈。能食饭之
功也。
麦冬草果仁乌梅方,如因他病成虚而发冷者,禁服。须一病即发冷,纯属疟疾者,乃可用
之。草果伤气,麦冬寒胃之故。然较其他用砒霜常山之药稳妥多矣。如麦冬草果乌梅汤证,服后
仍发微冷微热,或冷热止,不思食,此脾虚也。麦冬三钱乌梅三枚党参茯苓白术各三钱,不用
草果。一日服二剂,脾土复原自愈。其脉必不弦细。不可再服草果伤脾。此则恶性疟疾之类矣。
疟疾之寒热有一定之时间,不比暑病之热,时进时退,时退时进。认清此点,便与暑证分
清也。时病本气篇
目录
导言 。。。。。。。。。。。。。。。。。。。。。。。。。。。。。。。。。。。。。。。。。。。。。。。。。。。。
一、暑病 。。。。。。。。。。。。。。。。。。。。。。。。。。。。。。。。。。。。。。。。。。。。。。。。
中暑的意义 。。。。。。。。。。。。。。。。。。。。。。。。。。。。。。。。。。。。。。。。。。
轻证暑病 。。。。。。。。。。。。。。。。。。。。。。。。。。。。。。。。。。。。。。。。。。。。
重证暑病 。。。。。。。。。。。。。。。。。。。。。。。。。。。。。。。。。。。。。。。。。。。。
暑泻 。。。。。。。。。。。。。。。。。。。。。。。。。。。。。。。。。。。。。。。。。。。。。。。。
暑厥 。。。。。。。。。。。。。。。。。。。。。。。。。。。。。。。。。。。。。。。。。。。。。。。。
中暑大汗昏倒 。。。。。。。。。。。。。。。。。。。。。。。。。。。。。。。。。。。。。。。。
二、霍乱 。。。。。。。。。。。。。。。。。。。。。。。。。。。。。。。。。。。。。。。。。。。。。。。。
霍乱的意义 。。。。。。。。。。。。。。。。。。。。。。。。。。。。。。。。。。。。。。。。。。
热霍乱(此处原书缺)。。。。。。。。。。。。。。。。。。。。。。。。。。。。。。。。
干霍乱 。。。。。。。。。。。。。。。。。。。。。。。。。。。。。。。。。。。。。。。。。。。。。。
中积霍乱 。。。。。。。。。。。。。。。。。。。。。。。。。。。。。。。。。。。。。。。。。。。。
寒霍乱 。。。。。。。。。。。。。。。。。。。。。。。。。。。。。。。。。。。。。。。。。。。。。。
湿霍乱 。。。。。。。。。。。。。。。。。。。。。。。。。。。。。。。。。。。。。。。。。。。。。。
普通霍乱 。。。。。。。。。。。。。。。。。。。。。。。。。。。。。。。。。。。。。。。。。。。。
三、水泻 。。。。。。。。。。。。。。。。。。。。。。。。。。。。。。。。。。。。。。。。。。。。。。。。
水泻的意义 。。。。。。。。。。。。。。。。。。。。。。。。。。。。。。。。。。。。。。。。。。
普通水泻 。。。。。。。。。。。。。。。。。。。。。。。。。。。。。。。。。。。。。。。。。。。。
肺热水泻 。。。。。。。。。。。。。。。。。。。。。。。。。。。。。。。。。。。。。。。。。。。。
停食水泻 。。。。。。。。。。。。。。。。。。。。。。。。。。。。。。。。。。。。。。。。。。。。
伤阴水泻 。。。。。。。。。。。。。。。。。。。。。。。。。。。。。。。。。。。。。。。。。。。。
水泻已愈二便难分 。。。。。。。。。。。。。。。。。。。。。。。。。。。。。。。。。。。。
湿气水泻 。。。。。。。。。。。。。。。。。。。。。。。。。。。。。。。。。。。。。。。。。。。。
火土转寒水泻 。。。。。。。。。。。。。。。。。。。。。。。。。。。。。。。。。。。。。。。。
四、痢疾 。。。。。。。。。。。。。。。。。。。。。。。。。。。。。。。。。。。。。。。。。。。。。。。。
痢疾的意义 。。。。。。。。。。。。。。。。。。。。。。。。。。。。。。。。。。。。。。。。。。
普通痢疾 。。。。。。。。。。。。。。。。。。。。。。。。。。。。。。。。。。。。。。。。。。。。
偏热痢疾 。。。。。。。。。。。。。。。。。。。。。。。。。。。。。。。。。。。。。。。。。。。。
偏寒痢疾 。。。。。。。。。。。。。。。。。。。。。。。。。。。。。。。。。。。。。。。。。。。。
外感痢疾 。。。。。。。。。。。。。。。。。。。。。。。。。。。。。。。。。。。。。。。。。。。。
五、疟疾 。。。。。。。。。。。。。。。。。。。。。。。。。。。。。。。。。。。。。。。。。。。。。。。。
疟疾的意义 。。。。。。。。。。。。。。。。。。。。。。。。。。。。。。。。。。。。。。。。。。
普通疟疾 。。。。。。。。。。。。。。。。。。。。。。。。。。。。。。。。。。。。。。。。。。。。
恶性疟疾 。。。。。。。。。。。。。。。。。。。。。。。。。。。。。。。。。。。。。。。。。。。。
六、喉痛 。。。。。。。。。。。。。。。。。。。。。。。。。。。。。。。。。。。。。。。。。。。。。。。。
喉痛的意义 。。。。。。。。。。。。。。。。。。。。。。。。。。。。。。。。。。。。。。。。。。
中虚喉痛 。。。。。。。。。。。。。。。。。。。。。。。。。。。。。。。。。。。。。。。。。。。。
阴虚喉痛 。。。。。。。。。。。。。。。。。。。。。。。。。。。。。。。。。。。。。。。。。。。。
湿热喉痛 。。。。。。。。。。。。。。。。。。。。。。。。。。。。。。。。。。。。。。。。。。。。
外感喉痛 。。。。。。。。。。。。。。。。。。。。。。。。。。。。。。。。。。。。。。。。。。。。
阳虚喉痛 。。。。。。。。。。。。。。。。。。。。。。。。。。。。。。。。。。。。。。。。。。。。
烂喉痧 。。。。。。。。。。。。。。。。。。。。。。。。。。。。。。。。。。。。。。。。。。。。。。
普通喉痛 。。。。。。。。。。。。。。。。。。。。。。。。。。。。。。。。。。。。。。。。。。。。
七、感冒 。。。。。。。。。。。。。。。。。。。。。。。。。。。。。。。。。。。。。。。。。。。。。。。。
感冒的意义 。。。。。。。。。。。。。。。。。。。。。。。。。。。。。。。。。。。。。。。。。。
普通感冒 。。。。。。。。。。。。。。。。。。。。。。。。。。。。。。。。。。。。。。。。。。。。
时行感冒 。。。。。。。。。。。。。。。。。。。。。。。。。。。。。。。。。。。。。。。。。。。。
兼疟感冒 。。。。。。。。。。。。。。。。。。。。。。。。。。。。。。。。。。。。。。。。。。。。
特别感冒 。。。。。。。。。。。。。。。。。。。。。。。。。。。。。。。。。。。。。。。。。。。。
内虚感冒 。。。。。。。。。。。。。。。。。。。。。。。。。。。。。。。。。。。。。。。。。。。。
热伤风 。。。。。。。。。。。。。。。。。。。。。。。。。。。。。。。。。。。。。。。。。。。。。。
八、燥气病 。。。。。。。。。。。。。。。。。。。。。。。。。。。。。。。。。。。。。。。。。。。。。。
燥气感冒 。。。。。。。。。。。。。。。。。。。。。。。。。。。。。。。。。。。。。。。。。。。。
燥气咳嗽 。。。。。。。。。。。。。。。。。。。。。。。。。。。。。。。。。。。。。。。。。。。。
燥气疟疾 。。。。。。。。。。。。。。。。。。。。。。。。。。。。。。。。。。。。。。。。。。。。
燥气喉痛 。。。。。。。。。。。。。。。。。。。。。。。。。。。。。。。。。。。。。。。。。。。。
燥气霍乱 。。。。。。。。。。。。。。。。。。。。。。。。。。。。。。。。。。。。。。。。。。。。
九、痧症 。。。。。。。。。。。。。。。。。。。。。。。。。。。。。。。。。。。。。。。。。。。。。。。。
痧胀 。。。。。。。。。。。。。。。。。。。。。。。。。。。。。。。。。。。。。。。。。。。。。。。。
痧霍乱 。。。。。。。。。。。。。。。。。。。。。。。。。。。。。。。。。。。。。。。。。。。。。。
十、湿热病 。。。。。。。。。。。。。。。。。。。。。。。。。。。。。。。。。。。。。。。。。。。。。。
叶天士甘露消毒丹证治 。。。。。。。。。。。。。。。。。。。。。。。。。。。。。。。。
叶天士神犀丹证治 。。。。。。。。。。。。。。。。。。。。。。。。。。。。。。。。。。。。
导言
时病者,因时令之大气变动所发生之病。如中暑、霍乱、痢疾、白喉、疟疾、时行感冒、燥气、痧
症、湿热等是也。病虽因于时气,病实成于本气。自来论时病者,皆认为外来时邪中入人身为病,
于人身本气自病,全不重视。
学医治病,先要将“认定着落”四字彻底用功。时令病,如认定为时令之大气中入人身为
病,则用药必以驱逐时气为着落。驱逐时气之药,即是伤耗人身本气之药。本气伤耗,病必加重。
病既重矣,尤以为时气驱逐不尽,又将驱逐时气之药,继续用之,本气更伤,气伤人死仍不解
何以人死之由,比比然也。认定时令病乃人身本气为病,则用药必以调和人身本气为着落。本篇
各方,皆调和本气之方。时令之气之偏,人身本气自病之诱因耳。调和本气,处处乃有辩法。临
床经验,自有理得心安之乐。王叔和书未读通,将《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寒”字,
认为风寒的“寒”字,于《伤寒论》开首妄加序例,曰:寒毒伤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于是本
气自病,都认为伏气为病,相习不察,杀人多矣。荀子曰:六淫之气,皆起于地,与天无关。
《内经》曰:在地为五行,在天为六气。荀子为周秦时人,《内经》则周秦时医家之所言。天空本无
所有,实际研求,《内经》不如荀子可靠矣。《内经》又曰:“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
不下也,云雾不精,故上应白露不下。”云雾,乃地下水中所藏之阳气,上升于天空所成,《内
经》又合于荀子矣。读中医书籍,非先认识原理,自己有了判断能力,鲜不被前人之说所扰乱者。
时病本气篇之作,非有意反对前人,事实上原如此也。
一、暑病
中暑的意义
大气中的暑气,即太阳直射地面之相火,应往下降,尚未下降之气。人身中的暑气,即胆·
经相火,尚未降入中气以下之气。病者,此火气在地面之上,熏蒸燔灼,伤人肺气,所谓从口
鼻而入是也。一伤之后,引起本身相火,熏人肺金,即是本身相火的暑气自病。引起之后,外来
暑气即不负责。中者,伤也。
外来暑气,既是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气。此热气人人都呼吸之,而病暑者不过于百人之一人,
可见暑病乃人身的暑气自病,外来暑气,不过诱因耳。
少阳暑火,下降则为土气之根,不降则为金气之贼。肺气清降之人,吸入暑气,肺能降之,
降则暑化而成生土之火。肺气不能清降之人,吸入暑气,暑气不降,停在上焦,引动本身相火
暑气,逆伤肺家,遂成暑病。暑病分轻重两证。
轻证暑病
轻证暑病,发热,热有进退,微恶寒,时作时止,头痛,身软,精神倦怠,或欲呕或不呕,
或泻或不泻,舌有薄苔,或黄或白,恶见日光。脉象虚,中部取之。方用藿香一钱,扁豆四钱煎
服。泻与呕均加厚朴一钱,吴茱萸三分,黄连三分。头痛甚,加黑豆三钱。鼻气热,加焦栀仁二
钱。
本身少阳暑气,散漫胃中,脾胃不和,故恶寒发热。病在脾胃,不在荣卫,病属于虚,故
热有进退,时作时止。胆经不降,故头疼。暑气熏肺,故身软而精神倦怠。胆经逆故欲呕。暑气扰
于胃中,胃不和,故泻。胆胃俱逆,故舌有薄苔。病在胃间,故脉动中部。暑气伤,故脉虚。胆火
逆伤肺阴,故头痛甚。本身暑气浮逆,故恶见日光。肺热故鼻气热。如病已数日,又加口苦,脉
则沉取乃得,左脉较弱于右,日久则病深故也。左脉较右脉弱者,暑伤阴也。
藿香降胃和胃,扁豆建中调胃,厚朴降胆理胃,萸连降胃气调升降,黑豆养阴,焦栀仁降
相火。此证为普通暑病。不用甘药者,暑病脉在中部,不宜甘性之壅滞也。扁豆性平味淡,最宜
暑病。
重证暑病
重证暑病,恶寒,发热,身重疼痛,呼气热而手足逆冷,口开而前板齿燥,小便已,洒洒
然毛耸,小有劳身即热,汗出而渴,舌有薄苔。脉象弦细芤迟。方用竹叶石膏汤,竹叶、生石膏、
法半夏、党参、粳米各三钱,麦冬、炙甘草各二钱。
本身少阳暑气,伤及肺金。肺内热,故为恶寒。相火逆升,故发热。肺热,故身重疼痛。肺热
于内,阳气不能四达,故气热而手足逆冷。肺热则鼻难呼吸,故口开。金水相连,肺热故齿燥。
肺经与膀胱经同行皮毛,小便已,则气升,气升而肺热,故毛耸。相火散漫,肺金不能收之,
故小有劳身即热。肺胆胃三经俱逆,故舌有薄苔。肺阴被胆经暑气灼伤,故汗出而渴。气被暑伤,
津液亏耗,故脉象弦细。暑伤肺阴,故脉芤。暑盛气弱,故脉迟。
竹叶石膏麦冬清肺热,党参粳米炙甘草补中气,以生津液,而降暑气,半夏降胃也。竹叶
与麦冬并用,能将肺络中燥热,清降而下,将肺家阴液回复,直达肾家,收令行于上,相火归
于下,中气有源,全身的旋转升降,各复本位,是以顷刻之间,病愈人安,有不可思议之妙。
凡暑病热病温病之重,无不因肺金被伤而来。盖肺金收降,则暑气热气温气,皆不致上犯之故。
不上犯则下降,降则不病也。
如舌苔厚腻,头胀如蒙,是兼有湿气,可加六一散,扁豆皮薏苡各三钱,厚朴一钱。此方
之炙草,所以成石膏之功也。此方之石膏麦冬,因汗出而渴,用之以救肺阴也。
暑泻
暑泻者,非暑邪直入胃肠为病,乃肺气为相火暑气所伤,不能收敛清降,因而气机混乱之
病也。
缘人身大小二便调匀,全赖肺气清降收敛。肺气能收敛,木气乃能疏泄,相火乃能下行。中
气乃能运化,水道乃能清通。肺家一被暑热所伤,不能降敛,于是相火散漫,则发热心烦而作
渴,胆胃俱逆,则恶心呕吐而中满,气机壅遏,水道闭塞,木郁不能疏泄,遂成下泻。脉则右
盛于左,或左右小弱。方用滑石竹叶荷梗佩兰叶各二钱,以清降肺气,而疏气机,神曲蔻仁各
一钱,以温运中宫,郁金粉丹皮各一钱,以疏木郁。自然小便清通,胸膈松快而愈。脉虚加扁豆
山药各三钱,以扶中气。
清暑之方,最忌偏用温补,尤忌苦寒。此方平淡而奏大效,清凉以治金木,温运以治中宫,
暑月泻利之大法也。最忌温补四字,是对清暑之方的清字而言。
若身热烦躁,汗出不止,此为内寒外热,用大蒜半个,黄土一撮,同捣极烂,新汲井水调
服,蒜与黄土调中温寒,新汲井水,收降相火暑气,则热退躁平而汗收也。若不省人事者,新
汲井水忌用,改用温开水调服。大蒜通发,同黄土并温补中气。
李东垣之清暑益气汤,党参、黄芪、炙甘草、生姜、红枣补气,苍术、白术、泽泻补脾,当归补
血,青皮、神曲理滞,升麻、葛根升清,麦冬、黄柏清肺清热,五味子补肾,为世行治暑有效之
方。若果外来暑气入了人身为病,岂可用如此大补之药。可知暑病乃人身相火之气不降之病,相
火乃人身生命根本,逆升不降,根本气伤,故用如此众多的补药,而见殊效。人身本气自病的
原理,不可忽矣。此方不用升麻为稳妥。此方清字的力量,全在麦冬黄柏二味也。
暑厥
暑热之时,行走暑地,忽然昏倒,不知人事,肢厥,脉不虚者。此则地面的暑气,伤人肺
金,窒塞气机所致。法宜芳香通肺并不治暑。方用蔻仁,菖蒲,木通,滑石,磁石,各五分煎服,
肺气通降则愈。蔻仁菖蒲开窍活络,以通窒塞的气机,木通滑石磁石引气下行也。脉之不虚乃气
窒之象。
暑厥之脉,虚脉多,不虚脉少。虚脉者,宜白糖补中。脉不虚者,宜菖蒲方通滞。白糖方,
即脉不虚者亦宜用之。因厥虽是气机不通,然非中气先虚,气机的升降焉能停止。虽厥而脉不虚,
不虚在气机。虚在中气。重量白糖水,补起中气,中气一经旋转,气机立即升降。脉的实象,立
即转虚。因暑病的原则,本是中虚。中气不虚,偶然吸入暑气,不过头目不清,肺胆之气仍能下
降,本身相火之气仍然下行,不致病厥。暑厥之死,死于中气之脱,非死于气机之闭。白糖立可
补中气,药则多侯时间,关系亦大矣。中气先虚,因病暑厥,既病之后,中气更虚。虽应服菖蒲
方之病,先服白糖方,菖蒲方宜可得白糖之助。白糖补中,不横不滞,有功无过之方也,如菖
蒲方来不及,大蒜黄土方甚效,脉虚与不虚皆宜。豆浆重约二两,加盐,不可太咸,热水调化,
去渣服,盐补中气,豆浆解暑,豆之解暑,降胆经也。可通治暑病。大蒜方,白糖方,豆浆方,
取得迅速,暑厥便利。
其有暑月乘凉,里阳被外阴所遏,皮肤蒸热,恶寒无汗,身痛,此非受暑,乃暑月外感。
方用藿香薄荷桑叶各一钱,黑豆绿豆各三钱,煎服,以解外阴,而安里阳即愈。如兼口渴下利,
加滑石三钱。
无以上诸证,只寒热头疼者,葱白三个,淡豆豉二钱,盐少许,煎服即愈。此非暑病,乃
暑月感寒,脉必有弦紧之象。弦紧者,寒伤荣而卫闭也。故用葱白通之,豉能通滞,又能养中,
盐补中气,不加盐,见效不彻底,盐味宜稍厚些,但不可太咸。
又有暑月热极之时,心慌意乱,做卧不安,面红肤热,身软无力,不思饮食,舌净无苔,
或舌色满红。此暑火不降,木气失根也。方用乌梅五大枚,冰糖二两,煎汤热服,酸甘相得,痛
饮一碗立愈。凡热极而死者,皆相火不降,木气失根,中下之气皆并于上之故。此亦暑病一种,
但非暑气入肺,窒塞气机耳。此证脉虚或洪。暑月发热,乌梅白糖汤特效。
乌梅善收相火,大补木气。暑热极盛,气升不降之时,为补益妙方。如秋凉服之,少腹顿胀
盖相火已降,木气业已得根,不宜再事敛补也。热极之时,心慌皮热,小便短赤,一服乌梅汤,
小便清长,亦相火下降,肺气清收,木气复疏泄之力也。惟舌有腻苔,不宜服用,将湿敛住,
必增胀满,病有恶寒者,亦不宜服用。
中暑大汗昏倒
暑月忽然昏倒,汗出如雨,头昏不能起立。重量冰糖水,或白糖水,频服。或豆浆加盐,热
水调化,去渣服。大补中气,胆经相火下降即愈。中暑而用补中药以降胆经暑气,可见非外来暑
气为病。
黄豆一把煎服,治一切暑病甚效。黄豆养津养中,能降上焦火气。本书好用黄豆,因其功效
高过他药,故多用之。本书宗旨,在把握原则,以应万变,使学者一洗漫无系统之习也。发热欲
呕,服下即愈,但中虚脉虚者,又不如豆浆加盐有力,与糖水有力。中虚脉虚兼心慌者,非服
炙甘草三钱不效。
温热暑三病,均无实者。至于暑病,则暑伤肺气,更无实者。闭厥一证,愈闭愈虚,所以开
闭之药,只合用轻清之品。王孟英医案,伏暑之证,吾人认为自己的伏热便合。
暑热之气,上热下寒,天人所同。多有食寒,饮冷,腹痛泻利,小便不利者。平胃散三钱一
服即愈。兼口渴者加六一散。脉迟不渴,背恶寒心躁扰者,此为阴寒之病,平胃散加附子二钱。
舌苔厚腻而脉象虚微之中,兼有沉弦一线,心中躁扰者,是脏寒而又兼暑。宜四逆汤,附片干
姜 炙甘草各二钱以温脏寒,加六一散三钱以清暑气。单阴寒病,舌苔不厚腻也。
其有平日阳虚,忽然病暑者,不论外证如何,其脉浮大无比,按之空虚,是为阳虚。如按
之空虚,却于中部,现出细而兼紧,或细而不紧之一线,口又微苦,便是阳虚兼暑。阳虚兼暑,
宜四逆汤。附片干姜炙甘草各一二钱,以治阳虚,加冬瓜自然汁一两以清暑,自然能愈。如无瓜
汁,六一散三钱或麦冬三钱以代之。老人夏月多病此者。人身相火的暑气聚于胃中,故脉细紧现
于中部,细乃肝胆之脉,少阳相火,胆木从化,故口苦脉细。
温病湿热暑病,其重要责任,全在肺家。肺气能收降下行,木气升而复降,即不发生温病。
肺气能收降下行,汗尿通利,湿不停留,热无所附,即不发生湿热病。肺气能收降下行,相火
不致逆腾,即不发生暑病。温病外证,发热身痛,神志昏迷,脉象模糊。暑病外证,恶寒发热,
热则时进时退,时退时进,头热肢冷,气热欲呕,脉则独现中部,虚而稍数。湿热病外证,头
重胸闷口苦,恶寒发热,脉象濡数。须将温热经纬所载病证治法,熟玩深思,分别清楚,庶几
周密少失。然必归本于本身之气自病,方合事实,用药乃有着落。
温病湿热暑病,皆寻常六气之病。温热诸书,每将瘟疫搀入,学者读之,遂将理路混乱。著
者于疫病无实地彻底之经验,以天人圆运动之原理度之,圆运动偏为时令病,偏之太过,则成
疫耳。如是则病疫亦有六气之分,不能限于温热也。偏之太过,中气之阻,是疫病乃上实下虚之
病。上愈实,下愈虚;下愈虚,上愈实。疫病诸书,只知实不知虚,误了后人不少。
二、霍乱
霍乱的意义
霍者大也,升降倒作,中气将散,大乱之病也。夏秋之交,地面上的阳热,盛满蒸腾,是
为相火。相火下降,地上清凉,地下温暖。上清下温,升降自然,中气达运,不病霍乱。相火不
降,中上则热,中下则寒。人与造化同气,中上热则病热霍乱,中下寒则病寒霍乱。热霍乱之外,
又有干霍乱,中积霍乱。寒霍乱之外,又有湿霍乱,普通霍乱。
热霍乱(此处原书缺)
胸部绞痛而吐酸腐,腹部绞痛而泻恶臭,大渴大烦,肢体燥扰,为热霍乱。此皆中上火盛
之人,感触地面相火之热,将本身火气增加,阻塞气机,灼伤阴液所致。脉象实数,舌无苔或
有苔。方用新汲井水一大碗,一饮而愈。
相火之火,最喜降入下焦阴气之中,最忌散出上焦阴气之外。新汲井水,凉而不寒,至
阴之气,清降之质,服下之后,将火热之气收藏而下。于是火藏阴中,升降复常,津液续生,
气机舒展,是以诸病皆愈。痛而如绞,木气阻滞。气展木舒,故痛愈也。
干霍乱
胸腹绞痛,欲吐不得,欲泻不得,舌起干黄苔,渴能饮水,脉沉实有力。为干霍乱。亦名闷
霍乱。吐泻者亦名热霍乱。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或兼用刮痧法。刮痧法最效,立刻病减,胃间积
气刮通也。刮法详下文。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各一钱,不煎,开水泡,微有苦味便行。服
下之后,胸腹气舒则愈。人身气机,升降运动,无一息之停。胸腹绞痛者,气机聚塞不通也。泻
心汤与刮痧法,皆系将聚塞的气机,迅速疏通之故。
中积霍乱
暑月之时,污积之地,忽有暑积之气,由口鼻入胃而病霍乱。胸腹满痛,昏迷烦闷,或吐
泻或不吐泻。先用痧药取嚏,或纸捻取嚏,用新取黄土一撮,大蒜半个同捣,温热水调,去粗
渣服。黄土大蒜,能涤积气,助升降,此方治此病,有恰好妙处。虚证去滞之法。霍乱无实证,
虽人霍乱舌有干黄苔,乃一部份暂时之实热耳。霍乱除寒霍乱外,皆胃滞也。
寒霍乱
盛夏之时,太阳射地的热,盛满蒸腾,雨多之年,热气随雨降入地下,上不病热,下不病
寒。雨少之年,热气不降,地面之际,上热下寒。中上偏热之人,感触热气,增加了本身热气,
热伤津液,气机因而阻滞,遂病热霍乱干霍乱。中下偏寒之人,感触寒气,增加了本身寒气,
中寒不能旋转升降,遂病寒霍乱。
寒霍乱,胸满而吐,吐非酸腐,腹冷痛而利,利非恶臭,亦有腹不痛者,口不渴舌无黄苔,
小便不利,四肢无力,微作寒热,气微神清,脉象虚微或虚大。方用理中丸,党参白术炙甘草
干姜各二钱,蜜为丸,如无丸,亦可煎服。
中气温运,则胃气降而不吐,脾气升而不利,此病虚寒之中,又兼湿气,故升降倒行,而
病如此。此方参草补中之虚,白术除湿,干姜温寒,故病愈也。然须有变通之法,因吐利之后,
津液大伤,刚燥之药,多不能受。如有当用此方,而此方服下,反又吐出者,此干姜白术燥横
太过,可用炒吴萸一钱以代干姜,加炒黄连二分以降胃逆,用茯苓以代白术便妥,参草仍用。
黄连降胃逆所生之虚热而止吐,使温中之药得顺下耳。冷痛者,寒甚阳微,不似绞痛属于木滞
也。
此证如因病人服方仍吐,认为热霍乱。而以热霍乱之方治之,亦如热霍乱误服姜术,必立
见大祸。以生姜嚼之,不觉甚辣,便是寒病。
寒霍乱吐泻之后,津液受伤,亦有渴欲饮水者,燥药务必慎用。若欲饮不止,是阳气自复
矣。寒霍乱用烧盐汤亦效。用食盐烧红,调温热水服,温补中气,亦理中丸之意。味不可咸,适
口为度,咸则伤阴。
若寒霍乱,吐利而兼汗出肢冷者,宜四逆汤。附片二钱,干姜炙草各二钱回阳乃愈。如脉微
欲绝,汗出外热,小便复利,是阳气虚脱于下,阴气散失于上,须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复
阴回阳乃愈。干姜四钱,炙草三钱,附片二钱,猪胆汁略有苦味即行。重用姜草以温补中气而通
脉,附片回阳,猪胆汁复阴,使四逆汤能下行也。此方如无猪胆汁,服下必仍吐出,气脱而死。
湿霍乱
湿霍乱,吐利之后,身热,汗出,头疼,渴而能饮,水仍吐出,小便不利。方用五苓散。茯
苓猪苓各二钱,白术泽泻各一钱,桂枝一钱,研末,热开水送下,多饮暖水,汗出尿利即愈。
如无散服汤亦可。湿霍乱胸腹不绞痛。如吐水而胸间硬痛,须加木通二钱以助五苓散之力,乃愈。
热汗者,湿气阻格相火不能下降也。头痛者,湿气壅遏于上也。渴而能饮,饮而仍吐者,湿
伤津液,相火不降,故渴而能饮,饮为湿格,不能下行,故吐也。五苓散,泄去水湿,相火下
降故愈。用桂枝者,疏泄小便也。五苓散证之身热,并非外感,乃湿气阻格,相火不降之故。霍
乱病,夏秋之间,病者极多,治法稍差,动关生死。王潜斋医书五种,有重订霍乱论,辨证明
白,方法细密,为霍乱第一完备之书。所列热霍乱误服温补之祸,一片苦心,嘉惠后学,读之
增人知识。惟谓热霍乱为普通时气之病,寒霍乱全为个人身体之病,却未妥当。民国壬申,西北
夏旱雨少,霍乱盛行。医见旱热,用凉药清热皆死,医用当归扁豆川芎薏仁吴萸温暖柔剂,加
黄连一二分者,多得救活。可见大气上热不降,中下必寒,人身因而上热下寒。天人一气,不可
置而不问。孟英先生,经验宏富,我之师也,天人之理,则未尽解矣。
霍乱病,除寒霍乱外,凡胸腹绞痛而吐利,或至手足温,脚转筋,四肢发厥者,皆宜温通
胸腹滞气。用藿香叶荆芥各二钱,浓煎温服或嚼服。滞气一通,诸病自愈。寒霍乱忌用。如病在处
暑以后者,白马通一味极效。详下文燥气霍乱中。凡胸腹绞痛之霍乱,一面服藿香荆芥疏气,一
面用刮痧法,用磁碗边抹植物油,刮背脊两旁肩胛骨之间,顺刮而下,不可倒刮,颈项,两肩,
两肘弯,两腿弯,刮出红点,内外气通则愈。人身脏腑皆系于脊,即系于肩胛骨中间之处。颈项
两肩肘弯腿弯,为脏腑经络之总刮,故刮之而脏腑之滞气皆通。惟胸腹不绞痛之寒霍乱,则不
可刮,刮则气散。胸腹虽不绞痛,而背胀肢麻,面色漆黑者,仍可刮之。刮后服重量白糖水,以
补中气,养津液,频频服之。
普通霍乱
胸腹绞痛,上吐下泻,舌无干黄苔,而有润黄苔,为普通霍乱。重量白糖水,频频温服,
补养中气,补养津液。中气回复,胃降脾升,吐泻自止而病愈。或用黄豆浆约重三两,热水调化,
去渣服。豆与盐皆补中气,而豆并能调和肝胆木气之邪气,时令病最宜用豆,即是调和木气。如
无豆浆,用豆豉一把,加盐煮水服,盐味厚些为合,惟不可咸,盐味薄则补中无力,盐味咸则
伤阴液,宜加注意。世用食盐水甚效,此寒霍乱也。盐伤津液,非寒证慎用。
霍乱烦渴者,乌梅五枚煎汤,调生白蜜一匙立愈。乌梅降胆经,生津液,白蜜润肺胃也。
霍乱统分不渴者,与渴而能饮水不吐出者,与渴而能饮水仍吐出者。不渴者用烧盐汤,温
补中气即愈。渴而水不吐出者,用藿香荆芥各一二钱,研末白水吞下,疏通胃滞即愈。如不及为
末,嚼吞亦可,煎服亦可。渴而水仍吐出者,用烧盐汤,吞藿香荆芥即愈。水仍吐出,兼中寒也。
此三方,可为霍乱治法之总结。如非不渴之寒霍乱,忌用盐,否则盐伤津液,吐利又伤津液,
必坏。白糖水养中养津,霍乱皆宜多食。寒霍乱病人食之喜悦者,亦宜食。不喜悦者不必食,津
液已伤,则食之喜悦也。黄荆条叶寥花叶各一叶,嚼食,白糖水送下,或煎服。治胸腹绞痛之霍
乱而渴者,特效。胸腹不绞痛不渴者,忌服。此二物与藿香荆芥气味相同,疏通之力量较大,故
寒霍乱忌之。荆条可编筐箕之条,其叶五岔七岔不等,有寥花处多有之。烧盐汤,白糖水,藿香
荆芥,荆条叶寥花叶,霍乱盛行时之简便良方也。荆条叶寥花叶,宜早备随身应用,做成一分
重一丸,一丸便效。
三、水泻
水泻的意义
夏月火气湿气当令,夏火灼金,木气退化,人身亦然。脾湿土滞,升降不调,肺热不能将
水收入膀胱,肝虚不能疏泄水湿水入大肠,遂成水泻。水泻分普通水泻。肺热水泻。停食水泻。伤
阴水泻。水泻已愈二便难分。湿气水泻。转寒水泻。
普通水泻
水泻一日一二次者,为普通水泻。方用加减平胃散。苍术厚朴橘皮槟榔炙草白芍当归栀仁各
一钱,即愈。苍术温散水湿,橘皮槟榔调理胃间滞气,栀仁清肺热助收敛,厚朴温肝阳助疏泄,
炙草补中气,归芍养津液也。煎一次分三次服,一服尿利泻止,即止服。尿利切不可再服。再服
伤阴,尿多即成大祸。
肺热水泻
夏日肺热汗出而水泻,好西瓜饱啖,肺热清小便利,水解制止。汗出亦肺热也。老人或体弱
人,用冬瓜蒸自然汁温服,清利肺胃,泻亦能止。夏日水泻,肛门觉热者,即是肺热,西瓜汁
冬瓜汁极效。总之夏火克金,则热气伤肺,肺热不能收敛,故病水泻。所以清肺热,理胃滞,为
夏月利水唯一妙方。不可徒用姜苓,反伤津液而增肺热也。
停食水泻
水泻多兼停食,不论何时,误服温补,多致泻死。停食水泻,分虚证实证。实证嗳酸,恶食
口苦,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脉实有力,舌有黄燥厚苔。虚证嗳酸,恶食,不潮热谵语,
不腹满痛拒按,不发热,或发热,起则头眩,口或苦或不苦。舌无燥苔,或有苔不多,脉虚而
紧,紧者积聚之象也。实证用大承气汤下之。下去燥粪,水泻乃止。虚证用加减平胃散。 凡用平
胃散,总须辅以清热养液之药,小便一利,切勿再服。再服伤阴,小便一多,必贻大患。术朴燥
热,利水力大之故。
乌梅八枚,白糖二两,水泻极效。此夏热上盛,相火不降,木气退败,不能疏泄,乌梅补
木气助疏泄,降相火故效。夏日木气不能疏泄,故水入大肠也。如夏日阴雨不热,水泻盛行,用
黄豆炒热磨粉食,运水燥湿,尿利而愈。凡交夏病水泻痢疾者,服此方即愈。
伤阴水泻
水泻日久,诸药不效,食欲照常。此泻伤阴液,热气外溢,宜猪肉煮浓汤,去油随意啖食,
补起阴液,热气内收,小便清利即愈。如胸中有停食臭味者,用汤吞服神曲槟榔各一钱可也。泻
久伤阴,后患甚大。此方补阴,非草木之品所能及,不可轻视。
水泻已愈二便难分
如水泻已愈,大小便仍分不开,可用归芍地黄丸,一次吞服一钱,一日三次服,大小便自
能分开。缘水泻伤阴,肝木失养,不能自主其疏泄之权。欲小便则大便并出,或则先解大便少许,
然后能解小便,大便虽无水而是烂粪,一日仍有二三次。归芍地黄丸,乃六味地黄丸以补阴,
加当归芍药以调肝木也。此方水泻,而人虚脉弱,素日肝木枯热者,最效。
以上加减平胃散,治普通水泻,西瓜冬瓜汁治肺热水泻,大承气汤治停食实证水泻,乌梅
黄豆粉治脉虚水泻,鲜猪肉汤治阴虚水泻,归芍地黄丸治阴虚肝枯水泻。
湿气水泻
水泻不嗳酸,无停食关系,而渴能饮水者,用五苓六一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二钱,桂
枝一钱,六一散三钱煎服。五苓去湿,六一清热利尿道也。消食之品忌用。若不嗳酸而泻白水,
是食不停于上,而停于下,仍用停食治法。槟榔山楂麦芽神曲炒栀仁各一钱,连服二三剂,白
水转为黄水。即愈。
火土转寒水泻
水泻有滞者,以腹响肠鸣为证据。人身二便分利,又赖小肠运化之力。此运化作用,是整个
圆运动。火土二气,居小肠之部,为圆运动的枢机,中气是也。若有一点停食,阻滞其间,整个
运动不能圆融,小肠之力即不能将水分运入膀胱,水入大肠,便成水泻。水入肠中,是以作响。
病水泻者,若服药后,肠已不响,小便已利,而仍水泻,且转黑绿色,食欲大减,是停食尚未
全消,火土之气转寒,宜消食兼温中之法。用炒槟榔炒山栀炒神曲炒麦芽各一钱,加干姜一二
钱,忌用炙草。黑绿转为黄色,然后粪便渐干乃愈。凉药阴药不可再用。如服干姜发现燥热,加
吞归芍地黄丸一二钱以养阴为治。
水泻无尿,腹中雷鸣,咽中有伤食气味。用槟榔大黄各一钱以消食,大乌梅十枚补木气助
疏泄以行水。伤食气味已消,仍泻者,是食已消去,疏泄不足,去大黄槟榔,单用乌梅日日服
之,服至小便长为止。虽咽中无伤食气味,而腹中雷鸣,是亦伤食。凡白术山药扁豆等一切补土
之药均忌。此方可为水泻总方,平稳而有特效,法则精当,药味简单,有益无弊也。水泻误补而
死者多矣。食消尿利,一日即可复原。乌梅温升肝经,脾即受益。温降胆经,胃即受益。利尿又兼
开胃进食之药也。若尿利仍服乌梅,即小便加多肝脾枯燥,变生大病。乌梅其性温燥故也。
水泻,咽中已无伤食味者,不可用槟榔消滞。如人虚脉少,用参苓白术散,党参白术茯苓
各五钱煎服,连服三剂即止。虽有腹鸣之证,亦可服之。此腹鸣乃中土虚而不运之滞,不可消滞
伤中,亦不可用炙草以横中。
水泻而鼻气热者,不可用大黄。鼻气热者多下寒,宜用槟榔一钱以去滞,陈艾叶一钱以温
乙木之寒。或用乌梅五枚以代艾叶亦可。
四、痢疾
痢疾的意义
痢疾之病,何以多在夏令与秋初。因正当木气败退,土气湿盛之时,偶然寒热不调之大气,
人身的木气遂陷于土气之下,不能疏泄,遂病痢疾。而金气当旺,木气更衰,疏泄更难,故不
易治。
普通痢疾
后重,下红白,腹痛,小便不利。此病中气虚寒,不能升降木气,肝木下陷,不能复升,
郁生下热。木郁生热,疏泄不遂所致。方用干姜二钱,炙草三钱,以温补中气,木香五分,以温
升木气,以疏泄小便,当归白芍各二钱,以养木气之津液,而和其疏泄,炒黄连一钱,以清热
也。舌有黄厚苔者,加槟榔一钱以消胃滞,无黄厚苔切不可加。黄连春夏用吴萸水炒,立秋后不
炒。
红白者,大肠中之脂膏,被木气冲击而下也。大肠气属庚金,金主收敛,木气下陷于庚金
之中,则冲击于肛门,而庚金之气,有收敛之,故觉后重。稍下红白,木气稍遂,故又暂止。木
气主动,暂遂一时,又欲疏泄,木气疏泄,金气收敛,相为乘除,故痢疾一日数十次。世以红
白为邪气,非下尽不可,误事多矣。又以痢疾为有滞,非消导不可,滞诚有之,亦本身之气之
滞,只可调和升降,万不可消。世云痢初起无补法,木郁不升,愈补愈郁也。如病人所在地,冬
令雷鸣,或冬令不冷,大气中阳根不足,则夏日痢疾,多有兼下寒而红多白少者。黄连忌用。宜
加生艾叶一钱以温下寒,切不可用附片。附片补水木之阳,木气正郁而补之,郁更加矣。普通痢
疾最多,此方经过多少困难而成。审度脉象加减用之,无不效者。
此方亦治噤口痢疾,痢而至不食,中败极矣。不食之原因,木气横结,中气大败,胃口热
结也。木气横结以克胃土,归芍木香以舒木气,中气大败,炙草干姜以温补中气,热结胃口,
黄连清热开胃,故能食而痢止也。痢疾之水热,乃木气寒陷于下,郁而生热。今不能食,则上下
皆热。上下皆热,中气虚寒。姜连与木香白芍并用,其旨微矣。
痢疾如在立秋以后,其水气之郁而不能疏泄,乃金气敛结之故。于方中加薤白五钱葛根三
钱,薤白降辛金,葛根升庚金,金气通调,水气之疏泄乃遂,小便乃利,病乃能愈。普通痢疾
方之黄连,秋后痢疾多宜用之,春夏痢疾慎用。秋后阳气归下,水气得根,水热较足,春夏之
痢疾,水气虚寒,其热不足故也。
偏热痢疾
腹痛,下红白,白多红少,或全白不红,后重,小便不利,口渴,身热,口臭,气实,口
苦,舌苔干黄。脉象沉而实,或数而细沉有力。方用白头翁、黄柏、当归、白芍、葛根、槟榔各二钱,
黄连一钱,绕脐痛甚,按之更痛者,加酒制大黄一二钱,清热养水,疏滞升陷即愈。脉弱者大
黄忌用。如下白物而不口渴,或下如熟藕粉之物,脉不实,用普通痢疾方,去干姜,木香减半。
白头翁黄柏最寒,能清下部木气郁热。
偏寒痢疾
腹痛,下红白,极重,红多白少,或全红无白,小便不利,不渴,口淡,气微,或面红,
舌苔白而润。脉象沉微,或洪大按之无有。方用桃花汤,干姜、赤石脂、粳米各三钱,温寒即愈。
左脉较右脉细者,加当归白芍各一钱以润养木气。干姜温中,赤石脂固滑脱,粳米生津液保胃
气也。如脉不微不洪,用普通痢疾方,去黄连加艾叶一钱,并加炙草一钱。
外感痢疾
此因外感,荣卫失和,引动里气失和,而病痢疾也。痢疾证状,亦如普通痢疾,惟加身痛,
与恶寒发热,脉象数促。方用桂枝汤加葛根。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各三钱,小红枣肉六枚,
葛根三钱。桂枝汤和荣气,加葛根和卫气,荣卫和则肝肺之气和,肝肺气和,疏泄与收敛调和
不偏,是以痢愈。然方中药品,只在解表,并不治痢,可以见表里一气之意矣。葛根和卫气者,
葛根善升大肠金气,大肠气升,肺气自降,肺气为卫气之主,肺气降故卫气和也。痢疾盛行之
际,有病痢疾而手足抽搐,牙关紧闭者,此即外感痢疾。卫气闭束不舒,荣气干涩不润,故现
证如此。此方开卫气之闭,润荣气之涩,葛根芍药各加为四五钱可也。葛根开卫气之闭,芍药润
荣气只涩。
凡病痢疾,小便一利,木气升达,诸病即愈。如小便已利,病仍未愈,此为大虚。宜党参、
白术各二钱,山药炙甘草各三钱。左脉较细者,加白芍当归各一钱。不思食者,加甜苁蓉炮姜各
五分以至一二钱。附片不用较妥,其性刚烈,不宜痢疾,痢病用之能将水气燥伤,水气更乱。或
用参术苓草当归萸肉甜苁蓉各一二钱,补脾养肝血亦效。此方脉虚痢久者,甚相宜也。小便不利,
认为应当补虚者,此二方均宜。
凡体虚,不能用木香以利小便之人,可用鲜葡萄须一握,煎服,小便即利。或肥乌梅五枚,
白糖一勺亦佳,补木气助疏泄也。东行李根白皮,补木气助疏泄亦效。
普通痢疾,如在冬天不闻雷而有雪有冰之地,黄连可加至二钱,因其地大气阳足,水气之
热较实,非黄连不能清去其热。能用黄连的普通痢疾,其愈极速,不能用黄连而用栀仁,其愈
稍迟。然不能用黄连之地而亦用之,伤损脾阳,必遗后患,日久难愈。此人所忽也。
如痢疾日久,饮食照常,左脉小而沉,小便不利而腹满痛者。好西瓜饱食,小便清利,诸
病自愈。或生荸荠十数枚,连皮嚼食,养阴去积即愈。此即热伤阴份之痢也。
如舌白如粉不渴,日痢数十行。小便不利,痢下之物,白而沉重,胸腹如格,渐至不食,
诸药不效者。用椿叶包围腰腹,紧垫肛门,并闭口做深呼吸,以闻椿叶的香气,并煎椿叶浓汁,
时时啖之,约半日之间,小便自利而愈。此危候也。然其脉必沉弱,如痢疾发烧,脉洪大有力则
凶矣。椿叶收敛金气,温运木气也。东行李根白皮二两浓煎亦效,李根最补木气,性微燥。木香
有气味厚量重,本方分量,乃薄者。如用厚者,须减三分之一,否则伤血燥肝。
痢疾后重,如力大难支,有内脏都要压出之势,此为大虚。白芍五钱雌鸡一只,炖服,即
能减轻。老年人与上年冬季鸣雷交夏病痢疾之地,多有大虚之证。鸡大补木气之阳,白芍和之助
其上升也。后重力大难支,木气陷极之象。痢疾的原则,中虚木陷。世之好用大黄杀人者,原则
未认清也。
每年痢疾盛行之时,每日食炒热黄豆粉少许。温寒,燥湿,疏木,使木气不陷,即可不病
痢疾,可靠之法也。
病痢时,过服热药,病愈之后,大便后有脓血滴出,肠胃间时痛时响,小便时少时多,腰
下脊骨中,每夜必有似欲下坠之意,并作响声,肾脉肝脉如无,面色深黄,经年累月不愈者。
此肝肾被热药灼伤,阴阳俱虚,肾寒肝热而土湿。方用黄土汤,附子以温肾寒,阿胶生地黄芩
以清肝热,白术灶心土以除土湿,炙草补中,服后肝肾脉起,升降流通,其病乃愈。白芍降胆
经以升肝经,清热滞收疏泄,以术草辅之重用最宜。时方之归脾汤亦效。
红痢有寒证有热证,究竟寒多热少。白痢有热证有寒证,究竟热多寒少。一壮汉三十余岁,
未结婚。病红痢,不渴,口亦不苦,舌亦无苔,脉沉实,命服龙胆草炙甘草各二钱而愈。一孕妇,
病白痢,如清涕,脉虚微,命服附子理中汤加当归鹿茸,十余剂乃愈。痢疾原则,只分寒热两
门。热证用《伤寒论》白头翁汤为提纲,寒证用《伤寒论》桃花汤为提纲。勿扰他药。
一少年病痢,日下数十行。服石膏黄连等药,病加重。予诊其脉,弦而长,胸饥。此木气疏
泄之病也。用阿胶五钱,炙草三钱,饥止脉平,痢略减,脉仍弦。以为阴伤湿盛,用鸭蛋做成之
皮蛋两枚,服后粪下极多痢大减,仍日数行。后用白术白芍各五钱并食猪肉而愈。后之用白术白
芍者,痢久则土败木盛也。食猪肉,补阴液也。痢之为病如此复杂,不知原理徒守成方者,宜其
施治不效了。后方白术前方炙草,凡木病须补中土。仲景先师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其义如此。
皮蛋养阴除湿。
五、疟疾
疟疾的意义
疟疾外证,恶寒,发热,汗出病解,或热退病解,病解之后,一如平人,病深则隔日一作,
病浅则当日一作。此金气敛结,木气郁结,中气滞结之病也。
《金匮》云:疟脉多弦。弦者木气郁结不舒之象。西南方此病最多,因西南方土薄水浅,地下
封藏力弱,降入地下的阳气,虽非春季升发之时,亦随时忽降忽升,将下降的金气,抵触不能
降下。金气主收敛,既降不下于土气之下,具敛结于土气之际,于是木气与金气敛结,疏泄不
通,大气之中,常有偏于敛结作用。人气感之,遂病疟而现弦脉。必弦象退净,疟乃不发。北方
偶有病疟,则停食而感寒气所成而已。疟疾分普通疟疾,恶性疟疾。
普通疟疾
恶寒,发热,或单寒不热,汗出病罢,起居眠食,一如平人,为普通疟疾。方用麦冬草果
仁乌梅方,麦冬三钱草果仁一钱乌梅三枚切细吞服,病发前服一剂,煎服亦可。服后胸腹响动
即愈。小儿减半,麦冬开金气只结,草果仁开中气之结,乌梅开木气之结,故病愈也。
恶性疟疾
寒热已罢,仍不能食,不能眠,或常热不休,汗出体倦,或吐,或腹胀满,面黄肉肿,尿
少,脉虚,等等虚象,为恶性疟疾。方用八珍益母丸三钱,乌梅三枚,煎汤吞送。如无丸,用汤
药,党参白术茯苓炙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各一钱益母草五分,凡体气虚弱,与老年之人,与
久病疟疾之人,宜服此方。平日曾服姜附者,加干姜附子各五分。参术苓草补气分,归芎芍地补
血分,益母草活动气血之结。虚人老人,其效极大。开结之品只益母草一味,且甚和平,而补气
补血之品乃如此之多,愈虚愈结,治虚为重,治结为轻之法也。老人最怕疟疾,脏腑荣卫,整
个损坏之故。
麦冬草果仁乌梅方,治普通疟疾,无有不效,不伤身体,省事多矣。如恶寒多而发抖者,
是内热素盛,将麦冬加倍用之。麦冬寒胃,草果耗气,应服八珍益母者,不可服之。麦冬证,脉
弦细有力,八珍证脉无力也。八珍益母证,如脉象太虚,可用麦冬钱半草果五分以代益母,益
母散力太大恐更亏也。
疟疾复杂,此篇只列此二方者,凡前贤医案用凉药清肺之病,皆可以麦冬一方的原理方法
括之。前贤王孟英医案,多有清热治愈者,方法细密可学。凡前贤用补剂而愈者,皆可以八珍益
母一方的原理方法括之。有单用洋参见效者,补金气之降,以开金气之结也。用乌梅白糖见效者,
补木气之疏泄,以开金气之结也。用烧酒泡红枣烧焦见效者,亦开金气木气之结也。用醋糖见效
者,开金木之结也。
冷而不热,脉弦细而沉,为麦冬证。如脉不弦细,但沉而不显明,亦为麦冬证。沉而不显为
伏脉,亦敛结之象也。如单热不冷,而小便短者,乌梅四枚以补木气收相火。小便短者,木气虚
寒,乌梅特效。如单热不冷,小便长而且多,脉不微不虚者,白虎汤清金气之燥热,补中气之
虚极效。乌梅禁用。单热不冷,兼骨节烦痛而呕者,又须遵《金匮》之法,白虎汤加桂枝,一面清
金燥,一面和荣卫为治。冬雷鸣,起大风,冬不寒而反热之地,多麦冬兼乌梅证,与八珍益母
证,或甚至八珍益母加附子干姜乃愈也。白虎汤详伤寒方解篇。
乌梅五枚,桂枝三钱,麦冬生石膏各五钱,炙甘草生姜各三钱,红枣六钱(据前惯例,可
能为枚),草果槟榔各一钱。治普通疟疾日久不愈者,特效。桂枝乌梅以解热,麦冬石膏以解寒,
炙草姜枣以补中。疟疾的寒热,荣卫与中气的关系,非少阳胆经的寒热关系。柴胡升散,千金方
喜用之,只知少阳经之寒热,不知荣卫的寒热也。谓石膏麦冬系用以退热不知荣卫的寒热也。疟
疾之热出于荣,寒出于卫。荣卫调和,寒热自罢。荣卫调和,全赖中气,所以炙草姜枣有莫大之
功。草果槟榔,开结之法,亦不可少。服麦冬草果仁方不愈者,亦可服此方。
疟疾只要有寒热证在,无论兼现何证,总以麦冬草果乌梅方为主。疟疾已罢,乃治他证。一
五十余岁病者,腹肿胀,脚亦肿,不能食,舌苔黄,口苦,尿赤,隔三日交申时发冷发热,病
已两月。用麦冬草果乌梅,于申时初服下,疟疾不发,四小时时后,舌苔黄退半,进食甚多,
口不苦,尿转清,连服三剂,诸证全愈。如疟未愈,而治他证,荣卫未和,必因他经之药,而
使疟病加重。先治疟疾,疟愈而荣卫调和,阴阳不乱,脏腑复其平和之常,诸证自愈。能食饭之
功也。
麦冬草果仁乌梅方,如因他病成虚而发冷者,禁服。须一病即发冷,纯属疟疾者,乃可用
之。草果伤气,麦冬寒胃之故。然较其他用砒霜常山之药稳妥多矣。如麦冬草果乌梅汤证,服后
仍发微冷微热,或冷热止,不思食,此脾虚也。麦冬三钱乌梅三枚党参茯苓白术各三钱,不用
草果。一日服二剂,脾土复原自愈。其脉必不弦细。不可再服草果伤脾。此则恶性疟疾之类矣。
疟疾之寒热有一定之时间,不比暑病之热,时进时退,时退时进。认清此点,便与暑证分
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