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理念比较认同, 所以转载
作者:劉希彥
湖湘劉希彥,幼時學文,及長學醫。隨傳統絲弦琴家汪鐸習琴,主修道家琴曲,又隨米鴻賓高士習易。
研究古中醫,著有《大醫至簡——劉希彥解讀傷寒論》一書。在“大家中醫”開有個人頻道。被國內多家書院和國學機構邀請授課。亦從事文學創作,出版有隨筆集《醫心帖》、小説《國王的收藏》。
因为爱运动导致不健康的情况很多,我身边就有这样的病人,因为爱运动把身体弄得很糟糕。
有的是北京的白领,每天高强度工作八小时,再加上三四个小时在上下班的公交系统上,晚上还去健身房健身,锻炼身材。有的是一些艺术工作者,夜里熬夜工作至三四点甚至通宵,早上醒来,起身就去健身房了,游泳、器械。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健身就是对身体好的。其实像上述情况去健身就是戕害自己的性命。
《金匮要略》里说:“食伤、忧伤、劳伤、房室伤”皆致病。过度的劳累是要伤人致病的。运动更需要适度,需要因人而异。不运动是不好的;运动过多也是不好的。这里的“多”,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 养生求中道 |
我们这个时代有个问题,听说什么好就拼命做什么。说运动好,拼命运动;说喝茶好,拼命喝茶;说喝水好,拼命喝水;说维生素好,饭可以不吃,维生素当饭吃。这种现象放在国外,理所当然,不足为怪,放在我们这里,只说明我们的文化出问题了。
我们原来是一个“道”的文化。何为“道”?比如“中医”两个字里面就藏着“道”的玄机。“中医”的“中”字,不是“中国”的“中”,古时候没有“中国”这个概念,是“中道”的“中”。这是“医道”的精髓,就是凡事要合乎“中道”。
中医治病是求中道,养生更是求中道,不能多也不能少,少了不好,多了也要伤人,居“中”最好,凡事适度为宜。
茶好,喝多了则伤脾胃伤元气;音乐好,听多了伤肾气,肾主耳嘛;开心好,太开心了也不行,过喜伤心,伤害你的心脏。现在是一个“术”的时代,人们都在努力学习各种术,各种知识技能,极少人有人关心“道”是什么。不学道只学术,做什么都容易出问题。做茶伤于茶;做花伤于花;运动伤于运动;养生伤于养生。
没有“道”作为基本的指导,做什么都有危险。
比如茶叶,茶叶本身是苦凉清解利尿剂,少量喝清心提神消食去秽,多喝则会损伤津液气血,伤害脾胃,有时候越喝越渴就是损伤津液了;脾胃若再虚寒了,脾为后天之本,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有很多做茶的,自己气血就很虚弱,因为习惯大量喝茶的缘故。所以做茶要有茶道,做香要有香道,弹琴要有琴道,一个“道”字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表面功夫,表面功夫那叫倒茶,不叫茶道。
点击查看-暖暖灸
现代人的养生观念,大多不是来自于真正的医学和专家,更不是来自于我们几千年的大道,而是自于商家的广告,电视专家的灌输。
何为“道”,道也可以理解为宇宙整体观,是世间万物的核心规律,是恒定不变,万法归一,一以贯之的东西。
| 从中医养生角度合理运动 |
我们学校课程的设置也是每节课四十五分钟,说明是实践下来,最符合人体规律的。过了四十五分钟,就会感觉到疲劳加剧,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时间过久的运动是伤害气血,得不偿失的。有些健身教练会对学员说,练习时间要超过一个小时才会有效果。这个效果是什么,是健康吗?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对于平时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四十五分钟的运动量都是偏多的。一般来说,体弱的人二十到三十分钟的轻微运动是最适量的,不会损伤气血。
这就是说,运动量一定要和身体的状况相匹配,挑担子要挑自己挑得动的,不然就会伤筋动骨,超过身体所能负荷的运动量就会伤气血伤元气了。运动完后,如果有很疲乏的感觉,有恶心想吐,不想吃饭的感觉,就已经是损伤了。运动完后觉得微汗出,舒畅,精神更好了,这说明是适度的。运动并不是汗出的越多越好,汗是人体的元气与能量,一般来讲,运动以微汗出为宜,这时人体里外通畅,排毒的作用也达到了,并且不会伤害气血。
冬天的运动则只能以身上发热为宜,最好不要出汗,因为冬天主闭藏,人体气机顺应天地为内敛状态,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冬天出汗是十分忌讳的,因为这并不符合人体规律。
中国人是最会养生的族群,自古以来,我们的运动是以偏静态的运动为主的,比如太极、气功、打坐、站桩等。偏静态的运动是以真气的流通,脏腑气血的和谐,内心的平静,元气的固慑为目的。简单的说,它们都不是消耗能量的,而是吸收能量的,于养生最适宜。
如果是纯粹以养生为目的的运动,建议不要照搬西方人那种大汗出大强度的运动。生命的能量是有总量的,消耗完了就该结束了,运动员大都不长寿便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