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传略 第一代:陆元吉(1883-1966),清末秀才,河北正定人。幼得游方道士(姓王,名不详)传授针灸、中医按摩及民间中医疗法。陆先生一生从医、授徒于民间,尤以针灸和按摩闻名,因在治疗中有一针见效的医绩,誉称“一针先生”。 第二代:郭志辰(1943-2011),河北石家庄人,9岁从师陆元吉,尽得师真传,一生行医,正定县注册中医师,尤以“大脾胃论”、“八穴按摩术”和火灸疗法著称。1993年创建“郭志辰修养院”,后改名“正定三辰康复理疗院”。期间,不仅使古老医药和按摩技法得以完整传承,而且,汲取众医家之长,使之更加丰富和具有疗效。郭志辰大夫的主要代表性著作有《智能医药学》(花山文艺出版社)、《人体空间医学探索》(中医古籍出版社)、《郭氏舌诊与用药》(中医古籍出版社)等。 第三代:三女郭彦岭,生于1967年,高中毕业后随父郭志辰学习传统医学,1989—1994年师随石家庄新华区合作路卫生院阎印平医师学习内科;2005年9月—2008年7月在河北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习毕业,后一直随父主持正定县三辰康复理疗院总体工作,现任该院院长。 五女郭美彦,生于1971年,毕业于石家庄市师范学校。 曾任小学教师,1992年辞职随父学医,先后进修于石家庄人民医院专修学院中西医专业、北京科技经营专修学院中医专业、河北中医学院本科、正定县注册中医师。深得其父真传,现应诊于正定三辰康复理疗院。 第四代:郭志辰大夫的外孙、外孙女都对姥爷的空间医学感兴趣,其中邵圆圆和魏佳明作为郭老的外孙女,郭氏医学的第四代传人,目前都在医学院校学习。 学术经验 细胞运动学说 细胞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由于结构和功能的区别,人体的细胞有百余种,每种细胞都分布于特定的部位,执行特定的功能。但是对于人体细胞或细胞群体而言,其基本功能活动是一致的。人体脏腑、器官、系统其实都可以看成是细胞群。既然细胞是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基础,那么,如果人体细胞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人体的各项功能得以维持正常的功能运动,人体自然就会健康。 通过对传统中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理论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并结合现代医学观点,郭志辰大夫认为:传统医学所讲的营(血)、卫(气),就是人体的细胞内外,胞内的物质为营(血),胞外的物质为卫(气)。对细胞的重新认识,将中西医理论结合点着眼在细胞上。 现代医学认为,细胞的基本功能是吞吐,通过吞吐同外界进行物质与气血的交换。结合传统医学消化吸收的观点,郭志辰大夫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予了重新阐释:消是细胞内的物质运动、变化、摩擦;当胞内物质在运动摩擦的过程中,由粗变精,从细胞内辐射到细胞外,由物质转化为气,称之为化;吸,是细胞的吸收功能,即细胞外的精微物质转运到细胞内部;细胞外的精微物质转化为细胞内部物质的过程,称之为收。 郭志辰大夫认识到细胞的功能正常,才是人体健康的标准,祛病健身的核心,就是恢复细胞的正常功能。所以,由此提出了“调功能,祛其疾”的临床理论。 着眼于人体空间 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促使细胞恢复正常功能,都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细胞的开合运动失调,会导致胞内外物质的相互转化失调。如果细胞开得过度,物质就会过多停滞留在细胞内,导致细胞外部精微物质不足;如果细胞过紧,外部的精微物质也无法顺利转化到细胞内部物质,导致细胞内部物质不足。 郭志辰大夫在临床中侧重调整细胞与细胞之间精微物质的运动压力,促使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他提出:细胞与细胞之间存在空间,人体气血的积聚、流通、混化、异化都在空间内发生。气血运动是生命物质活力的调节枢纽,人体内气血在流通中相互撞击、相互推动,加速了细胞的消化吸收,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1.人体上焦空间 部位:横隔膜以上的空间 区域划分:肺区、心区、头颅区和上肢 作用:体内气血物质与肺吸收的自然界的清气在这里结合。 2 .人体中焦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