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网络ZZ罗大伦–儿童抽动综合征也要分阴阳, 但内容经我们秀中医艾灸馆中医专家确认。治疗思路可以参考。 秀中医艾灸馆推荐: 家里调养可以考虑用干姜或生姜,加点大枣和一点点红糖,煮水20分钟喝 -红糖可以晚放。 以患者能接受的辣度为宜 我在我的第二本书《神医这样看病》里面写了个故事:在北宋的时候,有一年,宋神宗的九儿子仪国公病了(听这个名头很大,感觉像个老头,实际上还是个流鼻涕的小孩子呢),太医们怎么治也治不好,文献说是“国医未能治”。 宋神宗的儿子仪国公患的是瘛疭,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抽风”,实际上这个情况会在小儿很多的疾病状态下出现,具体这位仪国公小朋友是怎么得的病文献没有记载清楚,反正全太医院的人都晕了,怎么治疗都没有效果。 这时长公主来朝了,文献说:“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她上殿告诉神宗,说我知道个医生,虽然人家出身是草野之人,但人家钻研医术,手段那是十分的高明啊,我的女儿上次病危,就是这位给救活的,陛下您可以把他找来试试。 宋神宗一听:“那就甭等了,还不快宣他进宫?来人,宣钱乙进宫!” 于是,钱乙被召进了万众瞩目的皇宫。到了宫里一看,这位仪国公小朋友果然病得不轻,抽风抽得很厉害。 钱乙诊完病后,告诉侍者:“以温补脾肾立法,方用黄土汤。” 太医们一听傻了,什么?黄土汤?这都挨得上吗? 这个黄土汤是什么方子呢?这黄土汤是东汉医圣张仲景的方子,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主要是治疗由于中焦脾气虚寒所导致的便血的病证,是一个温补脾胃的方子,这怎么看都跟眼前这个抽风没有关系啊?于是太医们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钱乙,心想,这抽风时肝经的风动,你怎么开了个温补脾阳的方子?那么,治疗的结果如何呢?结果是,喝完药后,这位仪国公小朋友的抽风,还真就停止了发作,然后,这个病就好了(进黄土汤而愈)。回过头来讲,仪国公小朋友的病好了后,宋神宗这份儿高兴啊,他立刻就把钱乙给再次宣进了宫里,“神宗皇帝召见,褒谕。”把钱乙大大地称赞了一番。 高兴之余,宋神宗斜眼看了一下正在汗流浃背的诸位太医们,转身对钱乙绽放出了满脸的微笑:“爱卿,来,谈谈你的治疗体会吧,这个黄土汤,它怎么能治这个病呢?” 宋神宗的言外之意是:给这帮不学无术的御医们听听。 钱乙回答道:“回皇上,我的思路是‘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那么,钱乙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这里面有着什么样的奥秘呢? 原来,钱乙在这里,就是借用五行的理论,来说明脏腑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中医的一个特色。中医认为,肝在五行是属木的,木的特性是要调达疏畅的,如果不调达,就会出现风动的现象,比如抽风、肢体震颤、屈伸不利等情况,那么如何调达呢?我们在生活中都知道,要有足够的水分,如果水不够,那么木就会出问题了,中医说这就是肝阴不足,会产生肝风内动的现象,所以此时要滋阴熄风。 但是,问题也有另外一个方面,给树浇水浇多了也不行,那就会涝了,此时木也会出现问题,这叫肝木郁陷,钱乙认为这位仪国公小朋友的抽风就是因为这种情况引起的,现在我们中医注意肝阴不足的居多,但是对水湿重导致的肝木郁陷的情况重视不够,复习这些历史文献,可以开阔我们治病的思路。因为五行理论认为土是克水的,所以他用补土的方法来克制水湿的泛滥,水液正常了以后,依靠水来生发的木气也就正常了,这样抽搐就会停止。钱乙是个伟大的儿科医生,他一生刻苦专研小儿病,写出了能够见到的首部中医儿科专著,确立了儿科的专科地位,是儿科的鼻祖,他对儿童病的论述是十分精辟的。 又比如:钱乙把小儿惊风分成慢惊风和急惊风,这个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西医叫小儿惊厥,临床上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导致惊风,中医认为,凡是起病急,属阳属实者,为急惊风,而慢惊风大多是因为身体虚损而导致的,一般来势缓慢,以抽搐为主,但是缠绵难愈。 在钱乙之前,是没有急惊风和慢惊风的提法的,正是钱乙,为中医儿科开创了一个新的名词:急惊和慢惊,并且钱乙还对两者的不同做了详细的论述,这都是开创性的工作,直到今天,我们还使用这两个词,而且钱乙论述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都依然适用。 钱乙在分析慢惊风的时候,他尤其提出,很多孩子是因为脾胃虚弱,导致的抽搐等症状,有的孩子还在睡觉的时候眼睛闭合不严,“睡露睛”。这种情况,不能像对待急症那么治疗,应该调理脾胃,脾胃好了,正气足了,那么这个病就好了。 那么,今天这个抽动综合征到底在古代算是什么病啊,我的观点,应该参照瘛瘲、慢惊风来治疗,因为这两个病症都有抽动这个主症存在。而钱乙对这些病,主要是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来治疗的。可是现在我们的中医丢了很多古人的经验,大家一看到抽搐,就觉得是肝阴不足,就开始滋阴熄风,有的确实是阴虚的孩子就痊愈了,但是绝大多数的孩子是因为身体虚弱,脾胃阳气不足引起的,结果是怎么治疗都不见效,有的长年累月的吃药,各大医院全都走遍,开的方子大同小异,家长都可以背诵,基本是“钩藤、天麻、生地、首乌、蜈蚣、全蝎、龙骨、牡蛎……”等等,但是收效都很小,而且最让人担心的是,孩子的身体越来越不好,脸色越来越差,家长无不忧心忡忡,不知出路在哪里。 这是我们现在中医界的问题,看到抽搐等症状,认为这是肝风内动这是对的,但是所有的人立刻就想到,这是肝阴不足,需要滋阴,这就错了! 每个疾病都有阴阳两种情况,有的是阴虚,有的病就是阳虚,从来没有只有一个证候的,就像这个世界上有黑夜就有白天,有女人就有男人,有阴就有阳。 其实,我们的古代医家对这些问题早就思考过,钱乙治疗过那么多的患者,连皇帝的儿子都治疗了,为什么他们的思路我们不能继承呢?如果我们现在的医生觉得科技发达了,我们现代人自己聪明,不看古代的医书了,那么,我们会成为丢弃祖宗的宝贝的败家子的。 所以我总是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否则就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这个小儿抽动综合征,我的观察是: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被伤过正气,有的是在出生时就出现了状况,大多数是后来不断患病,被治疗过度造成的,很多孩子现在还伴有呼吸道的症状,这说明是正气不足以抗邪外出。 那么怎么办呢?此时,我们不能一味地镇肝熄风,不能一味地滋阴,因为此类孩子往往是体内水湿过重,阳气不振,这个和钱乙治疗皇子时的情形是一样的,是肝木被水湿给困住了,这叫肝木郁陷,难以伸展,所以才风动,此时应该滋补脾阳,就是增加土的含量,这样水湿被控制了,那么肝木就正常了,也就是钱乙说的:“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举个例子,有个孩子,是个朋友的小孩,患此病多年,脸部经常不停地抽动,我看上去觉得犹如孙悟空的动作,挤眼,挤鼻子,总是坐不住,到处活动,脾气急躁,孩子身体偏瘦,脸色黄。 这个孩子曾经找过名医很多,是北京一个著名的中医院的常客,家长为了孩子到处看病,我以前只知道这个朋友在带着孩子总是看病,但是到底是看什么我也不知道,可能朋友的心中认为中医师分科的,我也不是看小儿病的,所以他一直在找小儿名医来着,见过我几面,但是都没有提这个事情,最后,实在是无奈了,就问我对小儿病有心得吗?我说中医其实是不分科的,人是一个整体,怎么能够人为地分科呢?于是他就带着孩子来找我了,我看孩子以前吃的药物,真是很很痛心:药量重,味数多,苦寒为主、服用的时间长。 小小的孩子,身体哪里受得了呢? 我在看了孩子的舌头后,认为孩子是脾胃不足,所以我就对家长说:我们先忘记孩子是什么病,我就来调理孩子的身体,等身体好了,你会看到,孩子自己会恢复的。 所以我就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来看了方子,基本是食疗的东西,山药、莲子肉、薏米、芡实等的,孩子的家长看了很高兴,就坚持给孩子吃。 这个孩子据说很爱吃这些东西,因为家长也加入了自己的智慧,给做成了什么糕点的样子。 这个食疗的东西,经过几次加减,前后吃了大约四个月,后来再见到孩子的时候,我暗地观察,觉得孩子已经没有此类毛病了,但是我怕当着孩子的面说有损孩子的自尊,就私下对问家长,这个毛病如何了,家长很高兴地告诉我,已经没有问题了。 其实这不是我高明,只是因为我曾经仔细地看过钱乙的书,在写《神医这样看病》中钱乙的故事的时候,还整理过钱乙治病的经验,所以一看到患儿,就想到了这些。 而具体的用药,其实就是乾隆吃的八珍糕的思路(我在博客和书里都写过),只是随时增减太子参和白术而已。 其实很多治病的思路,古人都想到过,我们中国的古人经历过无数的疾病,古代的医生们为了治病救人,曾经总结了各种治疗思路,但是现在看古书的风气淡了,大家都忙着搞科研,发论文,所以,很多宝贝也丢了。 可是,患儿是无辜的,家长是痛苦的,为了让更多的患儿免受痛苦,我们学习中医的人,应该虚心向古人学习,把祖宗的经验都继承了,这样才对得起祖宗,对得起患者,对得起后代啊。否则我们死了以后,会被钱乙老先生打屁股的:我把经验都写了,为什么你们还不好好学? 我的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著名儿科大师刘弼臣先生也指出过,他说这个病有“脾虚肝亢”的证型,患病原因就是脾虚导致的,此时应该扶土抑木,以平肝亢。这就是真正的大家,治病绝对从各个角度都考虑到,不仅仅只是滋阴熄风一个思路,可惜的是,老人前不久去世了,令人唏嘘。 我之所以写这么多,是因为这几天有很多的家长,来邮件问我这个问题,他们自己建立了一个群,说全国有很多家长都在为这个病痛苦,言辞恳切,让人心酸。所以,我在这里写出这个思路,其实并不一定要我亲自开方子了,只要思路清楚了,其实每个医生都知道怎么治疗的。 另外,提醒这些家长,家长的痛苦要掩饰一下,不要经常泄露给孩子,我觉得这个病和情志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孩子都是压力大,如果家长又把这个病看得很重,整天表现出来,那么孩子也会感受到的,这样对病情没有好处,会形成恶性循环。最好漠视这个病,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恢复的空间,我在看这个病的时候,很多话我基本都不当着孩子说,面对孩子的时候,我都是逗他们玩。然后背后问家长,孩子的病情。此事不可不慎。 总之,此病有阴阳之分,对于阴虚者,就要滋阴熄风,对于阳虚者,就要考虑从脾胃的方面来温阳气。
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18
此文摘自抽动秽语症协会网站 – 从协会多年来的观察和从西医的角度解释少儿抽动/抽动秽语症。 仅作参考。其发病病机及治疗思路可参见中医相关文章 什么是抽动 秽语综合症 Tourette Syndrome? 抽动秽语综合症,又称面部肌肉抽搐和声带抽搐综合症 (TS)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罹患这种病的儿童、青少年和 成人往往会发出和做出他们自己不想或不能控制的声音和举 动。这种声音和举动在医学上称之为抽动。 抽动有两种 – 动作抽动和发声抽动 常见的动作抽动有眨眼、鬼脸、下颚挫动、头上下摆动/痉挛、肩 膀耸动、伸脖子和手臂抽搐。有些动作抽动会更复杂,可能是几 种抽动合在一起,例如可能头部摆动、耸肩和 作鬼脸,或者看上 去像是有意在蛙跳,转圈或跳跃。 常见的发声抽动包括使劲吸气、清理喉咙、发出咕噜声,类 似猫 头鹰的叫声和大声呼叫。有些发声抽动会更复杂,可能 包括字和 短句。通常这些字句听起来不像是在对话 — 字句 被嚎叫着或者 咕哝着听起来显得很不适当、不相宜。在个别 场合时,语言显得 粗劣和冒犯人(例如﹕谩骂字眼、种族诽 谤和其他社会公众不能 接受的词句)。 抽动秽语综合症(TS)的症状﹕ • 至少两种动作痉挛和一种发声痉挛并存 • 痉挛时间持续至少一年以上 • 痉挛在18岁前开始 抽动秽语综合症(TS)是一种神经系统疾患,不是孩子的行 为不 检或者家长管教失当。家长应带患病的孩子去看医生, 而不应该因为孩子自己无法控制的抽动惩罚他们。孩子在激动的 时候(比如像去迪斯尼乐园)或者有压力(比如像临近考试前) 抽动现象会加重,在从事轻松的活动 时会减轻。有些孩子自己可 以控制发病的程度,但他们不能 真正阻止犯病。 TS还会带来其他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学校难以精力集 […]
因为女人的病比男人复杂得多,药王孙思邈说:“很多医生,宁治十个男人,不愿意治一个女人”,但是用艾灸温灸治疗妇科病,感觉就不是太复杂了。只要坚持得好,艾灸温灸能治好很多妇科病。比如:不孕不育,宫寒,痛经,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糜烂,乳腺增生,产后风等;往往在用艾灸治疗某一病症时,不知不觉地把另外一种病也治好了。也就是艾灸温灸能同时治疗好几种病。 艾灸温灸对女人特适合!妇科病,大多数是由于寒湿、气滞血淤,经络堵塞、血虚……引起的。也就是体内的环境或气象不好,由于气象或环境不好,就象是没有阳光的寒湿天气或冰冷的冬天,久而久之,当然就会气滞血淤,经络不通畅,代谢的垃圾产物无法排出,新鲜血液无法正常运送到,当然就会生各种各样的病了。 要根治好这么多的病,只有改变好体内的环境或气象。艾灸温灸能补元阳、散寒祛湿、通经活络、消炎止痛……。用艾灸把体内的气象变得阳光明眉,就会冰雪消融、一切阴霾就会消散、经络通畅。当然就能要根治这么多病了。也就是把生病的环境改好了,病自然就没有了。 西医把病分得很细,西医看不清真正的病因。治起病来,是各自为战。有包块、有瘤,动手术切掉。有炎症,塞药……。其实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病邪还会以其它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会复发,有的会在其它的地方以别的形式出现新的病。也就说切掉了有形物,但是真的病因没有祛除。这些病因大多是无形的,西医的设备和仪器是检测不到的。动手术还会伤元气,所以有的是越治越重,越治病越多。艾灸治疗妇科病,是从整体来调理,慢慢的改变好体内的气象,在主治一种病时,会同时治好其它病,坚持下去,慢慢地病就会全好! 吃药能不能治疗好这么多妇科病呢?用药是从内治。如果碰到象华佗这样的医生,当然能。或说碰到很高明的中医师,用药准确,当然是能治好的。但是很多人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如果碰到的医师用药不当,不但不能治好病,还会起反作用,药物的副作用会对人体产生新的伤害。 艾灸主要是创造条件,比方说补充元阳,靠人自己的神的来调理,按现代的话来说是靠人的潜能来调理,靠你自己的神来调理就不会有偏差,自己的神比最高明的医生要强百倍、强千倍。靠你自己体内的神来调理好身体,也得要有一定的条件。要有足够的元阳,要有气血、晚上要早睡并睡好……。人体久病,元阳必虚,元阳虚,就不能战胜病邪,神也没有办法。艾灸能补充元阳,元阳充足,很多功能才能起动,有了元阳,才能燃起人体的太阳,有了阳光的照射,才有生机。艾灸通经活络,经络通畅,则百病不生。 大多数人不了解艾灸,当然就不会相信。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艾灸并动手实践,从中体会到了艾灸温灸的神奇!百闻不如一试,光说无用。试试吧,觉得好,坚持下去,你就会拥有健康的身体! 摘自网络,如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跟我们联系